依賴街頭運動 民進黨愈陷愈深無可救藥

時間:2009-12-21 09:25   來源:台灣網

  民進黨昨天在臺中市發起抗議兩會領導人會談示威,“迎接”今天抵臺的海協會長陳雲林,今日一早又要到清泉崗機場包圍。這是綠營繼臺北二次兩會領導人會談後,再度以如此形貌挑戰兩岸和解。香港中評社刊文表示,在此我們必須沉痛地指出,當民進黨益發依賴街頭運動,也就是其愈陷愈深之時。

  民進黨發動抗議兩會領導人會談活動,昨天在臺中街頭呈現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不安氣氛。新任秘書長蘇嘉全在抗議活動前就搶先“消毒”表示,有些社團不是民進黨控制得了,大有不願為衝突負責的意味。這樣的態度是不是在推卸責任,甚至以“臺聯”、“獨”派為側翼玩黑白臉遊戲,外界看得很清楚。不論如何,從昨天登場的這一連串抗爭如果發生任何事端,所有的責任仍將由民進黨一肩扛起。

  文章指出,民進黨新潮流係“幕僚世代”的梁文傑昨天在臺灣《聯合報》發表文章點出,“民進黨只要稍一不慎,可能會失去這次在全臺各都市區所增加的中産階級選票。”梁文傑雖非旁觀者,卻看得很清楚,民進黨中央高層也很明白,然而街頭運動之於綠營,就像是催情的迷藥,可以讓民進黨找回失落許久的心靈撫慰,也能讓天王和欲投入選舉的政治人物得到表演舞臺。民進黨來自街頭,這是他們最熟悉方地方,儘管明知飲鴆止渴,連陳水扁執政時都不時要來上幾味。

  但這種街頭運動的模式是有意義的嗎?綠營汲汲營營只把所有兩岸交流一律簡化為“賣臺”,對支援者進行愚民教育,撕裂社會和諧。

  隨便找幾個昨天參加遊行的群眾來問問就知道了,兩會領導人會談四項協議是什麼?ECFA是什麼?有多少人知道?絕大多數是答不出來的。不知情的群眾們被綠營訓練成,遇到兩岸議題就喊“一邊一國”,談到馬英九就罵他“無能”、“賣臺”。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是抗議的強人,同時也是政策的侏儒,一味説“不”,除了凸顯缺乏政策能力,也失去了影響政策的機會。如果民進黨自認為是在替社會底層發聲,除了説“不”之外,應該還有很多事要做。 

 

  其次,被候選人佔滿的遊行隊伍,已模糊了抗爭焦點。昨天的遊行和民進黨過去幾次街頭運動一樣,都是由候選人扮演最主要的動員力量,每個人分派動員人數,從各地用遊覽車把人載來。被動員來的人,很多都搞不清楚狀況,時間一到又被載走,候選人對自己能否曝光,遠比抗議訴求被凸顯更在意。從反ECFA、抗議兩會領導人會談、聲援陳水扁都是一個樣子,只差以前是把人運到臺北或高雄,昨天是把人運到臺中。

  在昨天臺中市遊行隊伍裏,候選人旗幟飄揚,臺媒記者來採訪時,爭相擠到天王身邊搶鏡頭。這又是一場由候選人動員起來的示威運動,若把候選人抽離,還剩下什麼?這其實是民進黨街頭運動走向衰敗的指標之一。在黨外時代,街頭運動只須要宣傳,完全不必動員;到第二階段,民進黨執政時代,要人有人,要錢有錢,活動主軸明確;到了現在,黨中央沒錢,只能依賴候選人幫忙充場面,候選人只在意曝光度有多少,雜牌軍窘狀畢露。

  文章表示,民進黨以為靠著一次又一次的街頭運動,已經把氣勢拉起來,月初的縣市長選舉正好提供一個檢視基礎。選後民進黨雖然增加了一個執政縣市,但藍綠政黨版圖還是維持約六比四,民進黨的政黨得票率仍在四成多,未有明顯成長。梁文傑文章中的憂慮正是指向這點,民進黨經過陳水扁8年執政的全面綠化,選票已是“極大化”,不斷上街頭甚至激烈到發生事端,所能增加的選票有限,卻會把許多中産階級趕跑,衝擊到都會區的支援度。

  街頭運動很容易給人錯覺,以為抗議者的聲音就是社會主流,昨天在臺中的遊行,主辦單位宣稱有10萬人以上,實際參與人數眾説紛雲。即使有10萬人,臺灣另外2290萬人所代表的沈默力量更該被重視。綠營尤其應該要及早意識到,以臺灣現今的環境,不斷上街頭非但無助於民進黨重返執政,反而是離重新取得政權最遠的一條路。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