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民之所欲 馬英九還可以做得更好

時間:2009-05-20 10:28   來源:台灣網

  馬英九今日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屆滿一年。各種各樣的點評如潮水一般涌現,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指出,在馬英九就任滿一週年就對他下定結論是不合適的,因為他後面還有3年的時間,不能現在就妄下結論。

  社論摘錄如下:

  在去年3月22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獲得大勝,並於5月20日風光就職的馬英九,到今天剛好就職屆滿週年。回顧過去這一年,馬英九一方面要在二次政黨輪替的現實下,透過兩岸和解嘗試為困頓閉鎖的臺灣找尋新出路;另一方面又遭逢席捲而來的全球金融風暴,必須奮力守住經濟基本盤以及緩解失業潮所帶來的社會動蕩。客觀來看,這確是難熬的一年,不只是臺灣地區,放眼世界也莫不為此焦頭爛額全力肆應。

  正因為過去這一年的內外變數既多且巨,評價馬英九一年的施政表現,不同政治立場從不同的期望點,可以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週日由主要在野黨所發起的“517嗆馬”大遊行,集中焦點抗議馬英九的施政“親中賣臺”,以及無法有效解決失業問題,吸引了相當數額人民走上街頭響應,凸顯民眾對在金融風暴衝擊下民生經濟、社會安全不保的憂慮。凡此,自然是對馬英九施政不力的指控警訊。

  但是,臺灣畢竟已經是民主多元的社會,不容否認“517”大遊行真實反映了相當程度的民意感受。而以連日來臺灣《中國時報》民調中心針對馬英九就職週年所做施政滿意度的大型民調結果來看,顯然有另一大群甚至是相對多數的民眾,對於馬英九一年來的施政滿意度是給予肯定的。譬如對馬英九的施政表現滿意者達56.1%,對行政團隊的表現也有50.4%的滿意度。另外在比較有爭議的兩岸關係方面,馬英九就任後兩岸恢複製度性協商,對此表達滿意的有51.9%;針對是否因而傷害“主權”,認為沒有傷害的有49.5%,高於認為“已傷害臺灣主權”的36.7%;評價馬英九推動兩岸交流的速度,認為太快的有36.8%,而認為剛好的則有45%。

  儘管在總體施政表現與爭議性較大的兩岸政策上,馬英九這一年的表現似獲得較多數民意的肯定,但在財經社會安全領域,馬英九的成績單就值得多多加油了。譬如在財經領域的總體評價,表示滿意的有40.7%,而不滿意的則有48.2%;對於臺當跼踀進就業方面的表現,不滿意者55.3%更遠高於表示滿意的32.5%。這兩組數字客觀顯示面對動蕩的內外經濟情勢,儘管一年來臺當局行政團隊也推出各式各樣的長短期振興經濟、擴大內需、增進就業方案,但這些努力的成效顯然尚未能讓一般大眾真切感受到。

  綜而觀之,馬英九就職一週年的施政表現,在多元分歧的社會大眾間雖然在多數領域都獲相對多數的認同肯定,但嚴格來講也只能算是勉強及格。所幸的是,民眾對馬英九還是有期待的,認為臺灣未來一年經濟景氣會變好的有36.1%,高於認為會變壞的18.2%;而對馬英九未來施政表示有信心的更高達59.4%。看來馬英九過去這一年,儘管遭到經濟景氣衰退的衝擊與在野陣營的質疑,但是多數民眾還是選擇信賴馬英九能夠帶引臺灣脫離困境再創新局。

  就職週年無疑是合適的檢討回顧評價馬英九施政表現的時間點,但馬英九的法定任期還有3年,未來3年應該如何做才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在這方面,自然有不少學者專家借箸代籌提出建言,譬如針對表現較差、人民痛苦指數較高的經濟發展與社會安全,即有學者主張應調整經濟發展的重點,注重提升內需,以緩解出口衰退帶來的衝擊;更應改善投資環境,重點補助具競爭力的“壯丁企業”。

  馬英九本人也在公開記者會中,把“拼經濟”與“經濟鬆綁”、“促進社會正義”列為未來3年的施政目標。社論認為,作為臺灣地區最高領導人,馬英九並不應該在個別領域跳上火線親力親為,民調也顯示如何展現魄力、強化危機處理能力、讓臺當局更有執行力、具備良好溝通協調能力以及有識人之明能廣納建言等五項,乃是島內民眾期待馬英九亟應加強的部分。馬英九真能廣納建言展現施政魄力嗎?且讓大家拭目以觀,臺灣社會也將逐年予以檢視評價。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王賽賽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