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博鰲“胡馬問候”蘊涵新意深意善意

時間:2011-04-20 10: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日本《新華僑報》19日刊出評論説,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15日在海南博鰲會見臺灣企業家代表併合影,這在兩岸往來交流常態化的背景下尚屬正常,但其中幾個細節蘊涵新意深意善意。這次“胡馬問候”不尋常,意味著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孕育新的機遇,雙方應在珍惜和維護兩岸關係良好局面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推進兩岸合作,更多地惠及兩岸民眾。

  文章摘編如下: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4月15日在海南博鰲會見臺灣企業家代表併合影,這在兩岸往來交流常態化深度化的背景下尚屬正常,但其中幾個細節蘊涵新意深意善意,很值得細細品味和解讀一番。

  其一,儘管是博鰲論壇的一次例行會見,包括合影前後不過15分鐘,卻完成了國共兩黨首腦的“互致問候”。據新華社報道,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最高顧問身份率團的錢復先生轉達了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對胡錦濤總書記的問候,胡錦濤也請錢復轉達對馬英九的問候。

  其二,儘管沒有安排會談,但初次相識的胡錦濤和臺灣“前國大議長”錢復卻彷彿如老友一樣親切融洽。電視影像顯示,錢復在合影前後與胡錦濤低頭低語交談,兩人十分默契。事後有媒體詢問談話內容,自稱“不是傳話人”的錢復守口如瓶。而在錢復出發前,馬英九曾專門接見“面授機宜”,主張“締結兩岸長久和平”。

  其三,儘管臺灣企業在大陸投資相當踴躍,但從公開報道看,此次博鰲胡錦濤專門會見臺灣企業家代表團併合影,還是第一次。這些臺灣企業家隨後與大陸同行舉行了圓桌會議。這在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生效、大陸“十二五”規劃正式實施的背景下看,更具有現實意義。

  “胡馬會”何時“會”是敏感話題,但“胡馬互致問候”早已不是新聞。透過多種場合以及連戰、吳伯雄等國民黨高層,胡馬已“問候”多次。三年前,候任臺灣副領導人的蕭萬長參加博鰲論壇,當面向胡錦濤轉達馬英九問候,實現首次“互致問候”。此次胡錦濤在國臺辦主任王毅陪同下會見臺灣代表團,雖然無暇坐下會談,但仍具政策宣示意向。新華社説,胡錦濤向錢復表示兩岸應該繼續增進互信,深化合作,共同努力,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這或是對馬英九“長久和平”的正面回應。

  與以往相比,今次“胡馬問候”利用較大範圍的場合公開表達,相對高調一些,應該説是與當前兩岸關係積極、正面的發展勢頭密切相關。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早收計劃正在實施,金融合作啟動,陸客自由行和陸生入臺也行將開放。“兩岸一中”獲得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認同,馬英九指示政府公文稱對岸“中國大陸”或“大陸”,而非“中國”,亦獲大陸肯定和讚賞。

  尤其是在辛亥革命百年的背景下,都宣稱繼承孫中山遺志“振興中華”的國共兩黨領袖之間的問候更具歷史象徵意義。

  媒體注意到,馬英九在博鰲論壇臺灣代表團臨行前會見中曾對今年議題“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相當有心得,認為論題不但反映世界趨勢、大陸未來規劃主要方向,也符合臺灣“創新強圖”的訴求。可以料定在大陸出臺“十二五規劃”綱要、臺灣提出六大新興産業振興設想以及“黃金十年”的情形下,“胡馬問候”也有互相肯定、支援發展的意蘊,兩岸不僅和平發展,而且共同繁榮。

  這次“胡馬問候”不尋常,其中也意味著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孕育新的機遇,雙方應在珍惜和維護兩岸關係良好局面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推進兩岸産業、金融合作,更多地惠及兩岸民眾。兩岸同胞皆中華兒女,合則共利,分則兩害,唯有把握機遇,密切合作,才能共創雙贏,攜手邁向民族復興。(申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