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進黨的“隱性臺獨”:回避 暗箭

時間:2011-04-18 12:22   來源:台灣網

  蘇貞昌及蔡英文在民進黨“總統”初選競技中遲遲拿不出有效的兩岸政策,受到多方質疑。美國《世界日報》16日刊載社論,用“回避”與“暗箭”來描述民進黨初選現象的兩大特色。社論指出,民進黨不斷調整其政治論述,從對“抗性臺獨”、“顯性臺獨”,漸變而為“和平臺獨”、“法理臺獨”,再變為蔡英文口中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當然是隱藏立場和意圖的變態。

  

  全文摘編如下:

  民進黨“大選”提名初選制運作進入第二場的電視政見發表會,由於參選人中的蔡英文和蘇貞昌均志在必得,另一位許信良則以發抒個人意見為主,整個局面應呈兩強一弱態勢;但前兩位發表政見時,均側重島內民生議題,而不及敏感的兩岸;許信良則謂:“一中原則”為全球共識。若論高調和低調,可謂“一長兩短”。這是民進黨初選所呈現的特異現象,也是島內政治生態的另一側面。

  以蔡、蘇、許三人的論述清晰度而論,蔡、蘇兩每人平均無具體政策,感觸多、批評也多,但可見諸實踐的承諾少,可謂不著邊際。單以兩岸未來的走向論,甚至拒絕給出明確的論述。臺面下的運作則不時傳出“暗箭”。許信良遭遇競選經費從那裏來的質疑;蘇貞昌則遭指控藍營暗助;蔡英文則享有“唯一支援”的文宣。等到蘇貞昌公開要求“到此為止”來回應時,民進黨標榜的團結表像就被戳破了,而這只會拖累民進黨更見沉淪。

  是以要描述民進黨初選現象,“回避”與“暗箭”可謂兩大特色。“暗箭”當係出於競爭乃至鬥爭需要。至於手法是否光明,以其不具名,等同暗算;再論心態是否磊落,因事後無人願意承當,跡近怯弱。此時選民就有必要認清操弄者的路數,究竟由誰得利。

  至若“回避”兩岸議題,則不出“避重就輕”的考量,或存心“潛遁”。“暗箭”可以傷人,企圖心愈強而無自信者就會有此選擇。“回避”無異拒絕討論,以免自暴其短,既是退怯自保也是示弱,若其立場不變,則兼具欺敵的效果。

  不論回避和暗箭施之於兩岸議題,則更見顯豁。而此又和島內的政治生態和現實息息相關。今天的民進黨之於兩岸關係,以及能和執政的國民黨作出有效區隔的分歧。民進黨舍“臺獨”的正面論述不談,偏致力於主攻國民黨“親中”,當然意在轉化外部矛盾為內部矛盾,以期建構“親中必然賣臺”的結論。但這還要通過誰才是兩岸經貿的獲利者的命題來轉嫁,即執政的國民黨只是為財團和既得利益者服務,卻置民生經濟於不顧。

  而這正是解讀民進黨初選階段蔡、蘇兩人政見之於兩岸論述所以會選擇“回避”,在政見表述時,均選擇轉移矛盾的共同背景。政治論述的轉移,特別是論述主軸的轉移,若非出於認識上的提升,就是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今天民進黨隱藏“臺獨”論述,當然和威權時代受制于政治高壓不同,原無隱藏的必要,論究其原因當然和今天兩岸情勢的轉移直接相關。

  隱藏“臺獨”論述,不論是以主體性或法理性替代,或宣稱臺灣早已實質“獨立”,當然都是出於追求現實利益的妥協。民進黨深知,就兩岸現實和發展勢頭而言,只要喊出對抗性的“臺獨”論述,必然立即成為少數,若進一步追問選民,是否願意為“臺獨”犧牲個人利益,相信除了極少數無法自我轉圜者,大概都會拒絕為“臺獨”承受利益損失,遑論犧牲,況且顯性“臺獨”支援者正在大量流失。

  而這也是兩岸正式接觸以來,民進黨即不斷調整其政治論述,從對“抗性臺獨”、“顯性臺獨”,漸變而為“和平臺獨”、“法理臺獨”。再變為蔡英文口中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這當然是隱藏立場和意圖的變態。

  蔡、蘇兩人起始均拒絕兩岸經濟合作協議;此時卻想選擇性接受。但若拿“一個中國”的原則來檢驗,不論蔡英文或蘇貞昌都回避表態乃至顧左右而言他。當許信良在政見會上喊出“支援一中原則也是全球共識”時,不論蔡、蘇或馬英九非僅無從回避兩岸議題,看來還得要有清楚表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