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兩岸海外互助既是人道也是“一中”

時間:2010-02-01 10:18   來源:台灣網

  美國《世界日報》30日發表社論説,馬英九過境舊金山訪問中美洲,接連就兩岸關係和“外交休兵”提出建議和看法。例如在海地兩岸都派有救難隊,西方媒體即發現,兩岸並沒有在海地發生任何“外交”惡鬥;緊接著可以看到大陸駐秘魯大使館為受困當地洪水的臺灣觀光客伸出援手。這顯示兩岸關係的運作具有相當高的穩定度,表現在人道關懷上的作為更值得肯定。   

  社論指出,從表像觀察,兩岸關係看似已發展至新的階段且到了一個高點;但正如馬英九所説,兩岸關係並沒有發展太快,而是在追補過去的空白。因為是為了追補空白,馬英九上任後推動兩岸“三通”,在20個月裏簽訂了12項協議,從短期效應看,兩岸關係的確發展很快。但更精確地説,在歷史和現實之間,馬英九要比那些“法理臺獨”更務實些,看到了歷史發展情勢已發生了絕大的變化,臺灣邁出的腳步太晚,有必要強力阻止臺灣繼續邊緣化。 

  馬英九最近因選戰失利,所以仍然堅持兩岸和解政策者,並宣稱民意對此依然支援的道理就在此:必要強力推動兩岸和解政策。然而這至少還要分兩方面看待。一是兩岸和解帶來兩岸經貿發展的優勢互補,是馬英九無論如何都不能放過的政績,也是為個人政治生命的延續,特別是爭取下次連任勝選的資本;另一面也是出於馬英九個人的政治考慮,對於兩岸走向政治談判桌的具體安排,馬英九不但一再踩了煞車,而且還不時倒車;其中最明顯的就在“九二共識”的認知出現愈來愈大的分歧。馬當局偏重於強調“一中各表”的“各表”,並想立足於“各表”,形成兩岸互動制度化的依據。

  “九二共識”的“各表”原是為了追求完整的“一中”,是為克服政治障礙的過渡設計,“外交休兵”的“各表”也只能是“默契”和“諒解”。總之,“一中各表”要能化異求同,以期增強“一中”的概念,達致終極的和平統一。島內深藍學者所以對馬英九的“反獨”一再質疑者,就在“九二共識”的分歧點上,強烈感受到馬英九在政治人格上的矛盾。

  在另一面還可以看到,臺灣認定大陸一定會為兩岸互動創造條件、一定會對臺灣釋放善意滿足臺灣的要求。是以在ECFA的談判中,臺灣堅持對大陸施行歧視待遇,公開限制大陸勞工和農産品輸臺就是典型的歧視。但就兩岸互惠互利而言,這種歧視豈是臺灣方面強烈要求“對等”和“尊嚴”所宜主張。

  社論指出,馬英九宣稱“外交休兵”已具體見諸兩岸之於海地的救難作為,這其實是兩岸的“默契”,也是兩岸累積政治信任的必由之路。兩岸使領館基於人道和“一中”的概念,對求救對方的僑民和出國旅遊的觀光客施以援手,更是義不容辭,大陸早就行之有年,不過未見臺灣回應而已。因為兩岸和解,旅居海外的華人更應攜手合作互助,基於對兩岸都有感情,既支援臺灣也認同大陸的情況一樣,且可如馬英九所言,居間擔任仲介協調的角色。

  兩岸如何在海外互助,馬英九跨出了第一步,兩岸何時才可能有外館的合作聯繫,乃至合組一個團隊共同參與國際社會活動,應是馬英九在任內可以推展兩岸關係的思考點,亦可證明馬英九的政治人格。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