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陳水扁執政六年兩岸關係總檢討

時間:2006-05-18 16:37   來源:
  5月20日是陳水扁執政六年的日子,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表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蔡逸儒研究員的評論文章說,六年來臺灣政局動蕩,經濟停滯,民生困苦,兩岸關係波折起伏,思之令人悵然。而六年來陳水扁在兩岸關係上的言行,也證明了他是一個毫無誠信、不值得信賴和打交道的人。

  最初還有小幅度積極動作

  文章首先分析道,從正面來看,陳水扁在2000年就職時曾表示,只要大陸無意對臺動武,他保證在任內不宣布“臺獨”,不改“國號”,“兩國論不入憲”,不進行“統獨公投”,也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這也就是所謂的“四不一沒有”政策。

  2001年元旦,陳水扁指出,兩岸應從經貿與文化的統合著手,逐步建立信任,進而共同尋求永久和平、政治統合的新架構。8月間,“經發會”達成共識,建議“政府”對臺商赴大陸投資改採“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換句話說,李登輝時期的“戒急用忍”政策將被放棄。

  2002年5月,陳水扁在金門發表談話,再次提及兩岸統合。他說,兩岸關係正常化是臺海永久和平的基礎,必須從經貿關係正常化開始做起,而兩岸政治統合的第一步必須從經貿及文化的統合開始著手;兩岸“三通”是必走的一條路,而“小三通”是“大三通”的第一步,擴大“小三通”造福金馬地區的民眾,乃是當務之急等等。

  除了這些涉及原則及政策性的正面談話之外,民進黨“政府”在事務性的事情上確實也曾採取一些比較正面具體的作為,以滿足兩岸交流的現實需要和臺灣民眾的期望。比如說,2001年1月,金馬地區的廈門、金門,馬祖、馬尾“小三通”正式開展;2002年1月,臺北開放大陸觀光;2003年1月,兩岸第一次春節包機成行;2005年10月金馬地區實施小額人民幣兌換。兩岸關係看來並不是沒有改善的可能。

  文章緊接著點評說,由負面來看陳水扁“政府”強烈衝擊兩岸關係的有關舉措,首先是陳水扁所一貫堅持的沒有“九二共識”,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陳水扁強調絕不接受大陸所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認為這是大陸的糖衣毒藥,而“九二共識”則是根本就不存在的虛幻主張。

  帶有敵意的本土化

  其次,陳水扁在2002年8月所提出的“一邊一國”和“公投”問題,陳水扁在“世臺會”年會致詞時表示,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臺灣跟對岸中國“一邊一國”,要分清楚。他強調,只有2300萬臺灣人民才有權對臺灣的前途、命運和現狀作決定;如果臺灣有需要作決定時,就以公民投票來決定。

  對此,大陸方面則首次公開點名加以批判,認為陳水扁的言論充分暴露了他頑固堅持“臺獨”立場的真面目,是對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民的公然挑釁,充分證明他所表白的“四不一沒有”,只不過是欺騙臺灣民眾、蒙騙國際輿論的權宜之計。

  另外則是最近的“廢統”、“終統”事件。2006年春節,陳水扁突然出人意料地提出要廢止久未運作的“國家統一綱領”和“國統會”,後來並稱這是荒謬時代的荒謬產物。美國為此派出特使前往臺北施壓,擔心陳水扁此舉引發後續效應,“四不一沒有”終將逐一遭到廢除。

  而大陸方面也拉高批評聲浪,先後由胡錦濤、溫家寶和李肇星分別出面予以抨擊,認為這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公然挑釁。後來“廢統”之說雖以“終統”之名表面上暫時平息,但問題並未完全解決。

  還有一些比較具體的行動,比如說“去中國化”問題,加強鄉土教育。坦白說,隨著臺灣民主化的腳步加快與深化,地方自我認同自然會有所增長及強化,這或許是一個發展的必然趨勢,不隨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如果是一個健康、理性,不帶敵意,不具排他性的鄉土情懷並非壞事。

  但是,陳水扁及民進黨由于受到特定意識形態的影響,為了加快自我認同的腳步,堅持要與大陸為敵,以強化臺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在短期內成就其臺灣主體意識。因此陳水扁等人不但要在政治上“去中國化”,更要在文化上“去中國化”,凡是與中國扯上邊的都要加以改正。臺灣地圖倒置,公營事業及社會團體正名,“行政院新聞局”改變標志,“外交部”發行加注以臺灣為名之護照等等均屬之。

  用時間換取“臺獨”空間

  文章最後總結道,根據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陳水扁的善意談話多半是一些概念性的東西,而且還都有一定的前提存在,如大陸必須放棄對臺動武或兩岸對等、尊嚴等等。至于具體行動方面則是偏向于枝節性的議題,也就是所謂的小恩小惠,而且都還是以漸進的方式為之。

  反過來說,民進黨“政府”及陳水扁的反華言行則是具體而確實,不但牽涉到原則面,也在設立重重障礙,企圖阻擾兩岸的交流,異化兩岸的社會。客觀來看,陳水扁的目的不在解決問題,降低緊張,表達善意,而是要以拖待變,用時間來換取“臺獨”發展的空間。陳水扁的行動背叛了他的言論,毫無誠信可言,顯示出他確實不是一個值得信賴和打交道的對象。(海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