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出訪”余音未了,新加坡《聯合早報》今日發表著名評論家陳有為的文章說,唐朝詩人白居易在《長恨歌》里,以“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都不見”來形容唐明皇對楊貴妃的追思。如果把“黃泉”改為“地面”,“兩處”改為“到處”,這兩句話也就成了陳水扁這次“出訪”狼狽相的一個寫照。
文章諷刺道,陳水扁“過境”美國本土碰壁,試圖改道加拿大、墨西哥、黎巴嫩三國飽嘗閉門羹;靠白扔軍火換取在中東阿布扎比加油,到了巴拉圭借幾句發音不準的西班牙語來嘩眾取寵;一面挺起腰桿高喊“不當美國龜兒子”,一面又在哥斯達黎加卑躬屈膝地以跟無意理他的美國第一夫人握手為榮。美國務院發言人對他的稱呼,從大寫的尊稱HE(His Excellency 閣下)貶為小寫的he(他)。不管陳水扁如何怨氣衝天,在美國眼里他壓根兒是個“麻煩制造者”,一個難登大雅之堂的醜角兒。
“到處茫茫都不見”
文章寫道,這場繞了半個地球,白花幾千萬美元的所謂“興揚之旅”,實際上成了“空中打遊擊”,“地上浪蕩漢”,一無所得、大出洋相的鬧劇,只落得一個“到處茫茫都不見”的下場。陳水扁的搭檔呂秀蓮抱怨臺灣公眾把陳“出訪”當作笑話來看,其實這位“深宮怨婦”又何嘗不是在看笑話。這樣一個笑料層出不窮的鬧劇,不用買門票,不看白不看。
經過一周東奔西逐的驚險演出,現在陳水扁已經回到臺灣。按照他那慣于顛倒黑白、自吹自擂的德性,肯定要把往返不經美國,落地加油到處碰壁的重大挫折,當作“維護‘國家’尊嚴”、實現“外交突破”來吹噓一番。但事實歷歷在目,誰會相信他的表白呢?即使陳水扁最後在利比亞和印尼撈到了兩根稻草,也斷難彌補對臺美關係的傷害,掩蓋不了他此次“迷航”的窘境。
文章指出,真正的悲哀在于,陳水扁本來只能在世界舞臺邊緣跑個龍套,卻硬要削尖了腦袋往國際社會主流里邊鑽。明知事情的限度不可逾越,卻還要打腫臉充胖子,把橫衝直撞遭受挫折當作勇氣與成就來吹。
陳水扁唐突行事,弄巧成拙,自取其辱,也讓兩千多萬臺灣人蒙受其羞。此番“出訪外交”的慘敗,不但會使美臺關係受挫,陳的政治價碼進一步下跌,而且會引起臺灣人的認真思考。作為一個領導人,陳水扁當政六年來究竟為臺灣人民做了什麼?
文章質問道,除了搞什麼“公投”、“修憲”與“去中國化”,把兩岸關係搞得越來越緊張,揮霍臺灣的資源與金錢得不償失的“出訪外交”,為他的家屬和幕僚大撈一筆之外,他對臺灣的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能拿得出一絲一毫的政績來嗎?眼看陳水扁一切以自己和他的家屬利益為轉移的施政行為,臺灣老百姓現在完全有權提出一個問題:我們比以前過得更好、更安全嗎?
警惕陳水扁鋌而走險
文章直言,這些年來,臺灣經濟每況愈下,在國際社會中越來越被邊緣化,這一切不怨陳水扁又能怨誰?除了“扁之友”一小撮人在島內為陳水扁抱怨叫屈之外,這回很少聽到同情陳水扁的聲音。連過去支持陳水扁的大金主、長榮航空公司董事長也公開指問陳水扁這種“拼‘外交’有什麼意思”。這說明臺灣各階層正在醒悟,不願再被陳水扁拖著往經濟衰落、處境孤立的絕境。
臺灣經濟沉淪、政局混亂、弊案叢生與國際孤立的根子,在于陳水扁的弊政與敗績。這不僅使陳水扁越來越貶值,而且也使民進黨的民望與前途越來越黯淡。
文章指出,正如美國要把陳水扁與臺灣相切割,民進黨的高層和基層也正在把陳水扁當成一個負面因素,要跟他拉開距離。當年竭力要拉陳水扁站臺競選的民進黨縣市候選人,現在唯恐再沾這個災星的邊。陳手下的“四大天王”,擔心自己會與陳一起沉淪。如魯迅形容那樣,他們正在臺灣政局互動中“靜默十分鐘,各自想拳經”,為2008年的臺灣大選盤算。如果陳水扁繼續獨斷獨行,民進黨的分化將不可避免。
文章表示,至于美國,本來還想扶陳水扁一把,可他越來越不像話,一再在兩岸關係與臺美關係中制造麻煩,公然向美國利益挑戰。陳水扁這回對形勢估計錯誤,以為胡布峰會顯露隙痕,可以借“過境”之機向布什獻媚,拉近臺美關係,因而抬高要價想在紐約舊金山“過境”。結果自討沒趣,碰了個硬釘子。
經過這番鬧騰,陳水扁在老美眼里已經不是東西,等著他過了兩年下臺,把臺美關係寄望于馬英九取而代之。臺美關係沒有完,但是陳水扁和美國的關係大概是沒戲了,他再想“過境”和美國拉近乎,很可能是非分之想了。
文章最後還表示,陳水扁這次不顧一切唐突從事的“出訪”,讓人進一步看穿了他那目光短淺的本性。由于他多變而又善變,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美國與中國(大陸)都須預防他在最後兩年任期里鋌而走險,在中(國大陸)美臺三邊關係中制造新事端,挑起兩岸關係新的危機。(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