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聯合早報》:李敖在誰的潛意識裏

時間:2005-09-27 14:53   來源:


  華人世界對李敖大陸行的關注,可以解讀為對辛亥革命沒有革完的封建傳統的一種顛覆心態,這種心態潛存在這個民族的潛意識中,隨著與世界全面及深化的接觸,日益重燃對自由主義的愛火。

  自由主義是西方資本主義的産物嗎?就現代世界史的意義來説,它是;但是就精神來説,中國的“自由史”源遠流長,從老莊到陶淵明到明清的落魄文人,官場之外,中華大地處處可以找到官府鞭長莫及的空間。除了明清少數控制嚴厲或文字獄橫行的時代,大致如此。

  但是現代社會科技發達,助長了政府的控制能力,於是五四以來的知識分子乃有意識的引借西方的自由主義,在精神上是為擺脫傳統儒家為主的思想束縛,在政治上則以槍桿子打出來的政府(從軍閥、國民黨到共産黨)為解放對象。

  這種自由主義精神伴隨西方殖民主義在亞洲其他社會也播了種,但一些社會因為文化底蘊不深,或知識分子太少,因而有扭曲、淺薄化或甚至消失的現象。在中國則不然,胡適、傅斯年、殷海光等人把中國的自由主義傳統延伸入臺灣,並且開枝散葉,間接造就了一個中國歷史上全然不同的局面。

  承襲自由主義精神

  李敖承襲這種精神,以符合他不羈性格的方式,點點累積,實踐了他的自由主義。

  他怎麼實踐呢?他對臺灣當權者一黨專政的專權濫權提出批判,對權力者企圖掩蓋的歷史和現實錯誤加以揭穿,他和一些人竭力把西方思潮引進臺灣,曾經是“全盤西化”論者。

  作為特立獨行的人物,李敖的言行在意識形態和時代心態落差極大的不同華人社會,自然也會引起反差極大的意見了。

  華人社會看待李敖,心態複雜,把他寫過的東西拿出來讀一遍,當然可以感受其中做學問的用心,但是能做學問的人很多,何以“李敖”這一形象卻能獨享眾人的目光?因為他所代表的敢怒敢言、不懼權勢、不拘世俗、不矯作的行為,正是傳統文化中英雄的特質。

  這種“英雄”特質和華人社會官方塑造出來的各種“英雄”形象,在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還是分得清真偽的。李敖這一形象的真實,在於有血有肉、愛恨分明、既有靈性也毫不掩藏慾念。更重要的,這一形象符合一般人的常識和理性。因此,對這一血肉英雄特質的憧憬,其實是折射出華人這一社群對於或專政、或獨大、或貪腐無能的不同政治權力和社會的顛覆想望,而“李敖”恰是足以引發這一想望的形象。

  至此,無論是李敖或自由主義都不是問題的重點了,前者會逝去,後者會過時,重點是一種符合常識和理性的表達方式、一個擁有獨立個性和觀點並且決定堅持和公開表達的知識分子,能不能在合乎一般人理性和常識的環境中,自在的存在。

  毛澤東在1957年準備開展反右運動時,一次座談會上,翻譯家羅稷南大著膽問他,“要是今天魯迅還活著,他會怎樣?”毛認真地回答:“要麼在牢裏還是要寫,要麼他識大體不做聲。”

  當李敖為自己的“不識大體”而成為他所説的“大坐牢家”時,他其實是以自己的自由在衝擊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中“圍堵言論”的統治手段,這一種對“言論高墻”的衝決行為,才是他能激動圍困在不同高度的高墻中的人心的終極原因。

  (來源:鳳凰網,內容有刪減;作者:陳迎竹)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