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之間,我們還要做些什麼?

時間:2010-10-26 09: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ECFA簽了,“三通”通了,協商機制重啟,大陸赴臺遊客超過百萬人次……兩年多來兩岸關係飛越關山,取得突破性進展。下一步,兩岸關係還有哪些事情要做?推動的方向在哪?在近日召開的“北京臺研論壇”上,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給出各自的思考與答案——

  
  一場“北京臺研論壇”,凝聚兩岸數十位學者的思考與心得。

  臺灣夏潮基金會執行長毛鑄倫説,兩岸關係沿著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思路發展,但在由易到難、由經到政的路途中,兩岸政治、軍事對話的挑戰無法回避。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教授王曉波説,在20年“李扁時代”“去中國化”教育下的臺灣新一代已經成長起來,這一點不能忽視,如何還他們一個符合歷史事實的民族觀至關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説,兩岸結構性的矛盾仍未解決,島內阻礙兩岸關係發展的“臺獨”勢力仍然存在,擺在兩岸間的大題目仍然很多,正在等待答案和實踐。

  簽了ECFA並非完事大吉

  浦東臺灣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盛九元在討論會上提出,商簽ECFA只是第一步,因為兩岸間的經濟合作協議有特殊性,那就是在政治矛盾尚未解決的情況下經濟先行一步,可以説先天條件並不好,這個協議能否順利執行發展,歸根到底還要取決於兩岸的政治互信。一個協議不能包辦經濟中所有複雜的問題,但ECFA最大的意義在於,依據這個共識,在碰到具體問題時,可以參照這個協商模式,分階段逐步推進協商,充實具體內容,解決爭端,使協議發揮更大的效應。

  盛九元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ECFA簽了並非完事大吉,後續的兩岸經濟合作的問題很複雜艱巨,不能對ECFA抱功利躁進的期待,這個協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是早收計劃。其他的要經由時間慢慢釋放出來,比如通過這個協議兩岸間的經濟法規融合起來,通過不涉及政治的區域合作和示範點的建設,找到實踐ECFA的最好路徑。

  “2009年6月底臺灣開放大陸赴臺投資,但截至現在赴臺項目只有大大小小70多項、1.3億美元,沒有出現預期中的熱潮,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記者提出問題。

  暨南大學臺灣研究所所長陳恩回答説,這是臺灣的政策限製造成的。大陸想要投資的項目不開放,具有國營企業背景的企業被拒之門外,大陸商務人士赴臺仍受到種種限制,“這種開放只是象徵意義的。”

  盛九元對這個問題的看法是,兩岸産業合作當然離不開相互投資,但也不要在短時間內追求數字效果,要務實謹慎地推動陸資赴臺,先做幾個成功的案例提供經驗非常重要,“行穩致遠。”

  文化和媒體交流縮短心理差距

  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劉紅在主題發言時指出,ECFA簽了,加強兩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成為兩岸面臨的新任務。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文化有凝聚兩岸人心和共同意志的強大作用。

  有40年媒體工作經驗的臺灣“中央通訊社”前董事長黃肇松也強調傳承中華文化、開拓文創産業不僅是臺灣邁向“文化經濟”的重要一環,也是兩岸建立紐帶聯繫的重要一步。黃肇松提醒大陸學者注重臺灣的農村文化,他説,中華文化的精髓是綿遠流長的農業文化,其底蘊則為勤勞敦厚的農民精神。臺灣農村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走入衰弱之境,幸而過去20年臺灣推動農業、農村、農民運動,結合各地文化資源、自然資源,發展出精緻農業,農民生活改善了,農村景觀改進了,對文化的保存與發展也開始進行,臺灣對中華文化保存的基地就在臺灣農村。

  曾經親歷兩岸媒體交流諸多“第一”的黃肇松,呼籲兩岸媒體加速實現互設常駐,他説,只有長期的累積,才能讓報道更深入更準確,也才更能夠探索民情、了解社會。黃肇松説:“20年來兩岸交往以探親觀光和經貿生産為主軸,前者是個人經驗,往往船過無痕;後者考量的是利潤,對促進兩岸社會的深入認識和相互聯結缺乏附著力。而文化和媒體的作用可以縮短心理差距,兩岸媒體即使在20年前交流的初級階段,對關係兩岸公共政策的重大議題都發揮了深入傳播的角色,促進了社會的理解。20年後ECFA的商簽,兩岸媒體更發揮了雙向溝通的功能。因此,不管有沒有政治上的空倉期和互信的缺口,兩岸媒體都應該調動積極性,做好翔實報道、公正評論、促進溝通、建立共識的基本工作。兩岸媒體對兩岸社會的責任就是維護兩岸人民之間的和平來往、穩定發展。”

  政治談判有阻力但不能人為拖延

  對於後ECFA時代兩岸是否進入政治談判,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認為有3種態度,一是順其自然,強調難度和阻力而盡力拖延;二是拔苗助長,認為越快越好,但如果在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過快進入,可能使雙方矛盾突顯,談判變成爭吵和指責;三是不消極等待拖延也不躁進,積極創造條件,為兩岸政治談判做準備。黃嘉樹認同第三種態度,認為目前兩岸學者應該進入準備期。

  關於政治談判,黃嘉樹的觀點是,“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互信是什麼?最關鍵就是雙方在‘一個中國’問題上形成政治互信,假設沒有這樣的政治互信或任由原有的互信不是逐步增強反而日漸衰落,那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就可能演變成最後的反目成仇。”其次,在政治議題上需要雙方相互妥協而不能僅僅是單方面“讓利”。政治議題畢竟不同於經濟議題,事關主權與領土完整,能“彈性處理”的空間其實很小,臺灣方面如果低估大陸追求統一的決心和意志是不現實的。最後,兩岸關係的氛圍現在很祥和,但雙方之間的矛盾、摩擦將長期存在,因此兩岸應加強危機處理意識,對可能的衝突未雨綢繆,並建立單邊或雙邊的危機管控機制,以求把兩岸關係中的負面衝擊降至最小。

  兩岸關係歷經60年,終於步入了和平發展的時代。在來之不易的成果之上,如何應對新挑戰、達成新融合、迎來新發展,這需要兩岸的責任感與大智慧。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