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將文華資産變成真金白銀

時間:2010-04-16 09:1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艋舺,臺北市臨近淡水河的區域,清朝晚期的大陸移民在此聚居,臺北的拓展從此起步,百年前的臺北城以此為名。《艋舺》,一部以艋舺老街巷為背景的臺灣電影,掀起島內的觀影狂潮,票房大敗《阿凡達》7天過億元新台幣,創造了臺北一個新的熱門景點。

  《艋舺》講了一個黑社會恩怨情仇的故事,過濾掉年少草莽、作姦犯科,渲染了一番難經推敲卻搖動人心的兄弟義氣、男女真情。問過幾位臺灣朋友,都答:“一般啊”、“都是去看阮經天、趙又廷的,明星效應啊”。

  但,《艋舺》大不一般。除了票房和柏林電影節的掌聲,它還衍生出了“艋舺一日遊”,遊客排隊爭睹電影拍攝地剝皮寮老街,大年初一這條形成于清朝的小巷涌進2.4萬人,香港、大陸包括新加坡的影迷直奔此處。電影中不起眼的一包老式面紙被廠家迅速複製順風大賣,背景裏的“兩喜號魷魚羹”一夜走紅成為名吃……《艋舺》捧紅了艋舺。

  這絕不止于一個黑道故事和兩個帥哥的魅力,《艋舺》最成功之處在於,它喚醒了一個城市的記憶,觸動了所有人心中都有的一番江湖感慨。原來,現在叫萬華(日據時代“艋舺”改名“萬華”至今)的這個地方,有過叫艋舺的日子,那些熟視到無睹的街巷裏印著驚心動魄的死別生離;原來,艱難、背叛、利義取捨的糾葛不是源自我始,它困擾著萬華人也曾困擾著艋舺人……從電影中生發出的思緒延伸了人的眼界和心胸,給朝九晚五的匆忙焦慮平添了溫暖和安慰。

  臺北市保住了清朝小巷,令艋舺的記憶有處安身,也令《艋舺》一時無兩。人如果失去了記憶就是病人,那城市呢?《艋舺》告訴我們,城市的記憶不僅是無形的文化資産,它還能變成真金白銀,提升牽著所有市長神經的GDP。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