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說史實,混淆民族記憶
作為受眾面廣泛的影視作品,創作上不能違背歷史真實,不能憑主觀臆想隨意編造,這是歷史劇創作者必須堅守的基本原則。歷史題材影視作品,是觀眾了解歷史真相、獲取民族記憶的一個便捷平臺。觀眾願意看到生動再現的影像,獲得真實可信的認知,從而切身感受來自歷史的氣息。這也是抗戰題材電視劇之所以受歡迎的主要原因。
家長里短的家庭情感劇,可以根據創作者的生活經驗、觀眾的喜好進行比較隨意的創作,劇情設置可以捕風捉影,情節發展亦可天馬行空,因為觀眾自可根據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價值觀加以判斷和接受。而抗戰題材的電視劇則擔負著再現歷史的使命,必須要以確鑿的史實為出發點,讓藝術創作服務于歷史真實,而不是讓歷史成為藝術創作的下腳料。電視劇《滇西1944》以中國遠徵軍在滇西二渡怒江、與日軍激戰于松山的歷史為背景,講述了敵我雙方互探情報的故事。劇中由8人組成的遠徵軍“黑叢林特遣隊”,能夠輕松穿越敵人防線,進入日軍陣地打探敵情。在那樣一個生死對決的緊急關頭,日軍情報機構首腦因迷戀軍統女特工而誤事,日軍堡壘工程師因自戀自己的成果而泄露照片,這樣的情節毫無史實根據可言,也違背基本的邏輯常識。而與劇中形成鮮明對比的真實歷史卻是:松山是日軍建造的有“東方馬其諾”之稱的城堡式堅固防禦陣,子母堡達40多個,火力網狀交叉。日軍在松山陣地完工之時,為了嚴防走漏消息,甚至把從各佔領區抓來建築工事的1670余名苦力全部注射毒針秘密處死,其小心慎防的程度可見一斑。如此魔鬼式的地獄,我軍想進出自如,等于天方夜譚。有 “戰爭絞肉機”之稱的松山之戰,遠徵軍最終以6.2:1的傷亡比例艱難戰勝日軍,造成了中國遠徵軍多達7763人的慘重傷亡!
誠然,電視劇創作離不了藝術加工,在不違背歷史邏輯、不改變歷史軌跡的基礎上,為歷史記憶注入血肉,涂抹色彩,使其鮮活起來,是電視劇創作的魅力,也是它的挑戰所在。而一些抗戰題材的電視劇創作者為了收視率,為了吸引眼球而出奇招,不惜篡改歷史,把年代、地點、人物、情節肆意地重組,違背史實,編造故事,誤導觀眾對歷史的正確認知。
與《滇西1944》同類題材的《國際大營救》,同樣是從一架失事的飛機開始的,故事的背景、時間及地點一致,失事起因與結果也大致相同,飛機所乘人員都攜有軍事秘密,失事後都被日軍俘虜,然後我方展開營救。唯一不同的是俘虜的身份:一個是攜有國際聯盟作戰機密的美國飛虎隊上校,一個是攜有遠徵軍渡江作戰部署的普通中國軍人。如此雷同的劇情,又如此隨性的設計,觀眾看後難辨真假,莫衷一是,很容易迷失在混沌的歷史記憶中。
同為遠徵軍題材的電視劇《中國血》講述的則是1942年中國遠徵軍第一次赴緬參戰失利,斷後的“東北營”奉命向印度撤退,在密林深處與敵人展開的生死較量。據史料記載,第一次中國遠徵軍中並沒有東北軍的成分,第二次遠徵軍中第20集團軍所屬的第53軍才是東北軍。劇中“東北營”所處的深山密林,是歷史上新22師撤入印度前迷路所經過的野人山,這支部隊被一架美國飛機偶然發現,空投了電臺、糧食、藥品,才得以走出野人山,並不是如劇中所述的受地下黨的保護和幫助。該劇對于這段歷史無中生有的乾坤大挪移,讓觀眾看完該劇,僅僅是記住了寥寥幾個虛構的“東北營”戰鬥英雄,卻不知在穿越野人山途中,有3萬名將士長眠于此。
以上所述的遊戲歷史、戲說史實的弊端,並非個例。造成如此泛娛樂化創作狀況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電視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形下,為了縮短創作周期,盡快收回成本並賺取利潤,創作者普遍前期準備不足,對歷史資料和真相缺乏基本的搜集、核查過程,在故事本體還未成型時,便倉促進入藝術創作。手頭素材不足以搭建故事框架時,便信手拈來進行編造。二是創作者急功近利,貪圖收視效果及其經濟回報,一味追求以奇制勝,吸引眼球,從而忽略了藝術創作的基本規律和民族的長遠利益。三是如今影視制作的門檻過低,影視公司良莠不齊,影視市場秩序浮躁,使得一些低俗劇作和節目有漏洞可鑽。如此等等,娛樂化、銅臭味致使一些歷史題材、宏大敘事的作品誤入歧途,這是對歷史也是對觀眾的極端不負責任。即便我們擁有可供多維度、多視點創作的豐富歷史素材,但如果繼續深陷商業和娛樂的沼澤中,我們所收獲的歷史題材作品只能是不見當時歷史條件下人們的真實生活和精神的糟粕之作,只能淪為流行文化的附庸,這將給一個民族的歷史記憶和中國電視劇藝術的發展,留下莫大的創傷。(何珊 崔嘉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