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海紛爭背後的大國博弈
裏海的法律地位、資源開發以及管道建設種種紛爭,實際上反映出裏海地區地緣政治形勢的複雜性。大國在裏海的競爭,目的不僅僅是石油合同中的份額,還有更長遠的戰略考慮。
裏海地區是歐亞大陸的“十字路口”,近代史上就是俄羅斯同土耳其、伊朗激烈爭奪的“戰略要地”。蘇聯解體後,該地區對俄羅斯維繫大國地位、保障南部安全至關重要;受西方國家封鎖20餘年的伊朗,也積極尋求“北上”,與新獨立的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發展關係,獲得“緩衝地帶”;土耳其則借助與亞塞拜然、哈薩克等國的文化聯繫,力求體現其重要性,為加入歐盟和擺脫經濟危機創造條件;美國對裏海地區的關注,有控制國際能源的考慮,也有擠壓俄羅斯、伊朗等對手的目的;英國、日本和一些歐洲國家出於地緣戰略和資源需求,紛紛向該地區施加影響;一些海灣國家也不甘落後。
裏海是俄羅斯與中亞、中東連接的樞紐之一,對俄羅斯的戰略地位一直十分重要。俄羅斯海軍繼今年4月第2艘“獵豹”級護衛艦下水之後,7月22日又舉行了小型導彈艦“暴徒-M”號的鋪設龍骨儀式,以上新裝備都將在俄羅斯裏海艦隊服役。近年來,俄羅斯還不斷在裏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以提高裏海艦隊的戰鬥力。最近的一次是今年5月24日在裏海港口城市阿斯特拉罕舉行的日常演習。種種跡象表明,俄羅斯為維護其在裏海的石油利益及裏海的戰略領導地位,決心加強裏海艦隊的建設,全面更新武器裝備,加大演訓力度,向裏海國家和西方大國表明俄在裏海強大的軍事存在。國際輿論認為,俄羅斯的目的是向裏海周邊國家及美國發出信號:俄羅斯仍是軍事強國,它在裏海地區仍發揮著主導作用;俄羅斯將不惜以武力捍衛其在裏海的戰略利益。
美國能源部公開宣稱,至少有兩個因素決定了美國在中亞地區的切身利益,一是裏海豐富的能源,二是它位於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重要地緣戰略地位。美國在該地區的策略是:支援裏海沿岸各國能源出口多元化,幫助裏海沿岸國家加入美國主導的西方經濟體系,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具體措施是:經濟上增加援助,擴大合作;政治上加強高層交往和聯繫,增強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力;軍事上積極推進“和平夥伴關係計劃”範圍內的軍事合作。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美國一直在尋求能源供應的多元化。雖然美國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其中石油儲量佔世界的2.9%,天然氣佔3.3%,但與國內巨大的消費缺口相比,仍是杯水車薪。美國在中亞的反恐戰爭已基本結束,但是其在裏海地區的軍事存在依然不會減少。目前美國已經在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的軍事基地站穩了腳跟,並正在向哈薩克和亞塞拜然滲透,這對俄構成了戰略挑戰。回顧近幾年裏海地區的形勢,美國控制裏海油氣資源的目標已基本實現。在世界能源領域,美國的霸主地位已基本確立。
裏海地區大國競爭的態勢已經形成,隨著各國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的不斷增長,圍繞爭奪最後的油氣資源的鬥爭仍然是21世紀地緣政治的主題。(作者:王斌 單位:西安陸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