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道之爭,撲朔迷離
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説:“誰控制主導進入該地區的途徑,誰就最有可能贏得這一地區地緣政治和經濟的大獎。”那麼誰控制了通往裏海地區的油氣管道,誰就會在新世紀的能源格局中佔領有利的戰略制高點。
裏海沿岸國家多數是內陸國,本地區的石油消費能力有限,大量的油氣出口必須要建設相應的油氣管道。裏海地區已經規劃和建設的多條油氣出口管道,是俄美裏海石油博弈的關鍵要素。
在裏海地區眾多的石油管線中,與俄羅斯有關的有4條,分別是連接俄管網的阿特勞至薩馬拉管線、巴庫至新羅西斯克管線、巴庫至季霍列茨克管線和裏海管道財團管線。這4條管線使俄羅斯在裏海石油問題上佔據重要地位,但這是美國等西方國家所不願看到的。
以美國為主導的巴庫—第比利斯—傑伊漢管線(簡稱巴傑管道)在2005年開通,這標誌著由俄羅斯壟斷裏海地區石油出口管線的局面被徹底打破。由於亞塞拜然和哈薩克的石油主要通過俄羅斯的管道出口,兩國一直希望渠道“多元化”,這與試圖打破俄羅斯壟斷的西方國家一拍即合。
裏海能源産量很大程度取決於管線建設,裏海周邊國家為了實現自己的利益,還積極開展新管線建設的外交準備、可行性論證與研究,提出一系列新輸油管線建設方案,從而試圖打破俄羅斯對該地區油氣資源輸油管線的獨霸權,使輸油管線逐漸呈現複雜多樣的分佈格局。
總之,在輸油管道的走向問題上,無論是通向土耳其地中海、伊朗南部、巴基斯坦或中國,或者仍然使用經過俄羅斯的現有輸油管道,它既是經濟利益之爭,也是一場地緣政治的較量。中亞和外高加索國家今後的外交傾向在很大程度上要取決於油氣管道路線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