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航母不值得大驚小怪 有現實必要性

時間:2011-07-29 13:42   來源:解放軍報

  國防部新聞發言人耿雁生7月2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説,中國目前正在利用一艘廢舊航空母艦平臺改造航母,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中國主動對外公佈研究發展航母的資訊,引發國際輿論的關注。事實上,在此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國外不少媒體就對中國發展航母有諸多猜測,言辭中顯露出頗為複雜的心態,既認為中國發展航母是一種必然趨勢,符合一個快速發展大國在國力增強、影響力上升後要求有與之相稱的遠端投送手段的一般規律,同時又對中國一旦擁有了航母感到“擔心”,認為這會“破壞地區乃至全球的戰略平衡”。

  國外媒體的這些言論,只説對了一半。對於中國這樣一個GDP總量位居世界第二、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達50%的大國來説,擁有航母有其現實的必要性和合法性,並不值得外界大驚小怪。

  在世界上諸多大國之中,中國是周邊安全形勢最為複雜的一個。中國有著1.8萬公里漫長的大陸海岸線,以及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合法管轄的約300萬平方公里廣闊海域,中國軍隊保衛國家海上方向安全,維護領海主權和海洋權益的任務相當繁重。而且,隨著中國對外經濟活動日益拓展,中國與世界的聯繫日益緊密,保護自身海上交通線和海外合法權益的需求也日益突出,中國必須具備遠洋機動與遠端投送能力。沒有航母,或沒有與航母同等效力的海上機動作戰平臺,我們就不能有效地維護領土領海主權完整和海洋權益,就不能為中國在海外合法利益提供堅強的力量保障,更難以在重大國際事務中保障自己的核心利益、履行自己的國際責任。研究發展航母,保障領土和主權完整,是中國鞏固國防、維護自身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的一種必然要求和選擇。

  正如恩格斯在回顧歐洲艦船發展歷史時所説,“現代的軍艦不僅是現代大工業的産物,而且同時還是現代大工業的縮影。”航母作為大型現代化綜合作戰平臺,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一個大國在國際社會中所處地位的象徵。在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中,美、俄、英、法均擁有航母,而且美國還不止1艘,達11艘之多,比目前全世界其他8個擁有航母國家現役航母數量之和還多。而中國是唯一沒有航空母艦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不僅在五大國中“敬陪末座”,就是與西班牙、義大利、巴西、印度、泰國等地區大國也無法相比,這與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是極不相稱的。中國作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促進共同發展與繁榮的一支重要力量,理所應當對人類文明進步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也理所應當擁有人類最先進的技術成果來增強自身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和諧世界建設的能力。研究發展航母,提升保衛世界和平的能力,是中國履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地區穩定的國際義務的一種必然要求和選擇。

  研究發展航母,需要對多種武器裝備進行整合,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航母在歐美發達國家有近百年曆史,目前已演進了好幾代,從常規動力發展到核動力,艦載機離艦方式從滑躍起飛、彈射起飛向著電磁彈射起飛方向發展。且不説中國目前僅僅是利用一艘廢舊航母平臺進行改造,用於科研試驗和訓練,就是在經過一個長期而緩慢的過程後真正形成戰鬥力,也會與歐美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更為重要的是,研究發展航母,並不表明中國的國防政策和海軍戰略會發生轉變。

  軍事戰略決定武器裝備的性質,而不是武器裝備決定軍事戰略的性質。中國即便擁有了航母,也仍將繼續奉行防禦性的國防政策,近海防禦仍將是中國海軍戰略的基點。航母與其他武器裝備系統一樣,只是諸多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的手段之一,同樣要毫無例外地服從和服務於中國防禦性的國家軍事戰略。中國不會像某些國家那樣,動輒出動海上“巨無霸”,四處遊弋,耀武揚威,更不會到別人家門口去實施航母訛詐,欺侮弱小國家。

  中華民族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有著悠久的“慎戰”戰略文化傳統。中華民族又是一個不畏強權的民族,勇於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國際公理通過艱苦奮鬥掌握“止戰”的能力,以更好地履行對世界和平所擔負的責任。“乃知兵者是兇器,聖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古訓,至今仍為中國人民所銘記。半個世紀之前,中國人民勒緊褲腰帶,也要在列強的封鎖下發展核武器,以打破強權國家的“核壟斷”、“核訛詐”。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從擁有核武器的第一天起就鄭重地向全世界承諾,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並始終恪守這一承諾。

  對於核武器的態度,是中國政府堅持“慎戰”、“止戰”戰略文化傳統最為突出的事例。研究發展航母,同樣秉承了這一戰略文化傳統——中國研究發展航母,是為了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與安全,維護世界的和平穩定與共同繁榮,而絕不是為了去侵略擴張,稱王稱霸,爭奪什麼早已為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人士所唾棄的“海上霸權”!-彭光謙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