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應該具備接受批評的心態

時間:2011-07-18 10:46   來源:長江日報

  觀點提要:讓一貫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美國耐著性子來聽聽中國的批評,並且還是相當給力的批評,自然會令不少美國人如坐針氈。美國應該具備接受批評的心態,應該習慣一個直言不諱的中國。如果美國只想從中國撈取實際利益,而缺乏應有的尊重精神和合作意識,中國完全有理由提出坦率批評乃至給予強硬還擊,完全有理由採取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這種直截了當的方式,恐怕是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所不可或缺的。

  7月13日中午,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克馬倫結束對中國的訪問,從浙江杭州乘美國空軍專機離境。馬倫此行為期4天,是今年9月即將卸任的他第一次,或許也是最後一次以參聯會主席的身份訪華。幾天來,馬倫一行輾轉北京、山東、浙江等地,參觀訪問中國陸、海、空和二炮的有關軍事單位,並與中國軍方高層進行了會談會面。在雙方宣佈達成的五點共識裏,明確表示同意將本著“相互理解、彼此合作”的精神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和各自關切進行坦誠有效的討論。

  不過,西方輿論尤其是美國媒體,卻對中美軍方接觸的友好氛圍視而不見,詞鋒所指幾乎都聚焦在陳炳德批評美國的一些話語上。在陳炳德與馬倫共同會見記者時,針對兩軍關係、南海問題、軍費問題等提問,中國將軍説話直截了當,觀點坦率鮮明,並且直言不諱地指出,希望美方能夠真正懂得“待人要謙虛,行事要謹慎”。如果拿這些話語與以往美國批評、警告中國的調門相比,顯然是太不夠尖銳,太不夠激烈,太不夠刺耳,太不夠咄咄逼人了。但就是這樣一種不失理性溫和的“防禦性批評”,就能夠讓美國媒體紛紛從椅子上跳起來,足見美國人對別人發表看法是有多麼不習慣。

  確實,讓一貫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美國耐著性子來聽聽中國的批評,並且還是相當給力的批評,自然會令不少美國人如坐針氈。在自視為天命大國、掌握世界話語霸權的美國人眼裏,他們向來不需要謙虛,也沒必要謹慎,別的國家只有鉤頭聳背學習美國政治經濟制度的份兒,只有低眉順眼接受美國家長式訓誡的份兒。在美國人的優越感中,頤指氣使地教訓指責別人,對別國內政外交説三道四、指手畫腳,甚至動用軍事力量隨時上陣插手一切事務,似乎都是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的應盡責任。對於中國,美國同樣不吝于展示這種優越感,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人權、軍事國防、國際交往等各個方面,動輒就要教導中國該怎麼樣,好為人師的勁頭至今不減。

  不過花無百日紅,進入21世紀特別是經過新一輪國際金融危機的侵襲,美國人的優越感在衰落中日漸喪失。除了其自身制度弊病纏身,經濟深陷危機,民眾生活承受力下降之外,在國際關係中,美國也在一點一點地失去往日裏説一不二的霸主話語權,不得不越來越多地面對別人的不滿、批評和質問。美國前總統老布希曾説,“我永遠不會替美國道歉,永遠不會。我不管事實是什麼”,但今天的事實,卻無法再令美國輕鬆保持自己的優越感了。美國內部的問題已經影響到自身的持久強大,如果還是以手電筒心態只照別人不照自己,還是以雙重標準只要求別人不約束自己,無疑會聽到世界上更多的大膽批評。

  美國應該具備接受批評的心態,應該習慣一個直言不諱的中國。這不僅是基於中國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不僅是基於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主,更重要的是中美關係所具有的戰略意義和全球影響。今年初胡錦濤主席訪美時,兩國元首明確表示致力於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在世界政治經濟體系大調整大變革的新形勢下,中美關係如何堅持這一定位,如何健康穩定前行,不僅是雙方的重大課題,也被國際社會所普遍關注。如果美國只想從中國撈取實際利益,而缺乏應有的尊重精神和合作意識,中國完全有理由提出坦率批評乃至給予強硬還擊,完全有理由採取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正當利益。

  在中美關係中,兩軍關係可謂既重要又敏感。如何看待對方國防軍事發展,也在考驗著兩國關係。比如,美國自身軍費長期高居世界第一,2010年依然佔到全球4成以上,卻整天指責中國軍費增長,其實中國軍費佔財政比例在全世界來看都是偏低的。即便如此,美國眾議院還在本國公共債務達到14.29萬億美元上限,削減赤字壓力前所未有的情況下,于7月8日通過了總額高達6490億美元的國防預算案,再次令世界在震驚中品嘗到一種諷刺意味。對待中國軍事發展,美國應該拋棄舊有的思維定式,以更為正面、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問題。中美雙方不可能沒有分歧和矛盾,但中方對美方直抒己見,實事求是地提出批評,從長遠看有助於雙方增進互信,減少誤判,更好地應對共同挑戰。這種直截了當的方式,恐怕是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所不可或缺的。在這一點上,美國人應該多適應適應。

  這個世界不是只有美國批評別人的權力,別國也有批評美國的權力。一直以來,中國奉行的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都是十分清晰的,言行一致,有目共睹。美國一些輿論對中國毫無根據的指責和詆毀,自然會引起中國的反駁和批評。我們講和諧,但也講鬥爭,如果美國一些人學不會待人謙虛、行事謹慎,那遲早會迎來跌一鼻子灰的時候。

  

編輯:王亞男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