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了的卡扎菲又成了薩達姆的翻版?

時間:2011-03-31 16:40   來源:新華網

  2003年,與美國對抗的薩達姆家破人亡;這年歲末,卡扎菲走上了與美歐和解的道路,與美歐一起打造出一度令人矚目的“利比亞模式”。該年12月19日,薩達姆被俘不到一週,卡扎菲就宣佈放棄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並願意接受武器核查。幾天之後,他又將利比亞掌握的幾百名“基地”組織和其他伊斯蘭極端分子的情報交給了美國和英國。12 月30 日,卡扎菲在會見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時表示,他迫切希望利比亞能夠摘掉“流氓國家”的帽子,重新融入國際社會。他甚至還希望過去的宿敵美國為利比亞提供安全保障。八年過去了,伊拉克重建在艱難中前行,想與薩達姆有區別的卡扎菲又成了美英法軍事打擊的對象,似乎又落得和薩達姆一樣的下場。

  八年來,卡扎菲按照美國和西方的要求放棄核計劃,合作打擊恐怖主義,全力求“變”;在這一輪的中東變局中,卡扎菲為求自保頑強掙扎,又力求“不變”。殊不知,重要的不在於“變”與“不變”,而在於是否符合美歐的利益。只要違背了美歐的考慮和安排,等著他的就是軍事打擊。

  從“利比亞模式”到第三個軍事打擊對象

  卡扎菲要與西方和解,有很多歷史上的過節需要化解。1986年4月5日,聯邦德國西柏林一家夜總會發生爆炸;1988年12月美國汎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在英國洛克比上空爆炸,243名乘客、16名機組人員和地面11名洛克比居民喪生;1989年9月19日,法航772航班在尼日上空爆炸,156名乘客和15名機組成員遇難。在美、英、法、德等當事國看來,所有這些恐怖活動都是卡扎菲政權所為。而美國也在1986年空襲了利比亞,還炸死了卡扎菲的養女。其實矛盾還遠不止如此,卡扎菲上臺後的第一件事,便是關閉美國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以及把美國的石油公司國有化。上世紀80年代,卡扎菲與裏根兵戈相向——1981年和1986年,美國先後在利比亞近海擊落擊沉利比亞戰機和艦艇。1984年英國指責利比亞駐倫敦使館襲擊利比亞反對派遊行,因此與利比亞斷交。

  2003年,卡扎菲審時度勢,開啟了與西方的和解之路。他宣佈放棄核計劃,繼而就20 世紀80 年代幾次爆炸的賠償問題與西方國家談判。在打擊“基地”組織和其他極端組織方面與美國的合作則在2001年就開始了,因為他們也威脅到了卡扎菲自身。布希政府將卡扎菲的變化視為一個積極的信號,美國是希望通過卡扎菲來確立一種新的模式,即在美國的壓力下,從前的反美國家可以改變立場,自動放棄支援恐怖主義和發展核計劃的訴求,成為美國的朋友。對美國而言,卡扎菲和薩達姆代表著兩種道路,被列入“邪惡軸心”的其他國家要麼學卡扎菲改弦更張,要麼學薩達姆國破人亡。美國當然希望那些國家以卡扎菲為榜樣,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2004年,美國和利比亞在對方首都互設聯絡處;2006年5月31日,雙方正式恢復全面外交關係,美國還把利比亞從支援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中刪去。2008年8月14日,利比亞和美國簽訂了解決所有歷史遺留問題的協議,美方在歷次事件中的受害者獲賠15億美元,利比亞在1986年美國空襲中的受害者也獲賠3億美元。2007年10月,利比亞當選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此前利比亞僅在1967~1968年擔任過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1995年和2000年兩次競選都因為美國的阻撓而失敗,為此,在2007年投票前,美國特意表示不反對利比亞成為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此外,卡扎菲還于2009年當選非盟主席。

  歷史恩怨得以化解,利比亞又切實按照西方國家的要求放棄核計劃併合作反恐,卡扎菲似乎已經擺脫了薩達姆的命運。沒想到2011年北非的變局又把他推上了風口浪尖,使得利比亞繼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後成為21世紀西方軍事打擊的第三個伊斯蘭國家。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