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草率打擊利比亞將産生長遠消極影響

時間:2011-03-24 16:0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3月19日,法國主導、英美及其他盟國積極參加的“奧德賽黎明”行動悍然打響,即將落定的利比亞局勢發生逆轉。西方國家對利比亞軍事打擊有著多重原因,在保護平民的噱頭之下,隱藏著對石油和地緣利益的真正覬覦。西方國家以武求利,必將因自己的黷武政策而遭受長遠之害。

    禁飛名下出重拳

    暗渡陳倉先失義

    根據英法美及黎巴嫩的建議,聯合國通過了在利北部建立禁飛區的決議,但投票結果耐人尋味,15個安理會理事國中,中、俄、印、德、巴西五個重量級國家投了棄權票。即便是這種微妙的情況,法英美等國仍猶如初出樊籠般大肆宣泄,借禁飛之名行軍事打擊之實。得道未見多助,但失道者必寡助,阿盟譴責,中俄質疑,非盟不滿,伊朗與查韋斯強烈批評,甚至連美國也反對將利比亞的軍事行動擴大化。戰端易開撫平難,今後法英等國面對國際社會恐怕將不如前日從容了,而聯合國的作用與威信也將受質疑。

    高調打擊假對手

    嚇跑一群跟風迷

    推翻卡扎菲政權是西方不便道來的潛臺詞。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今日的卡扎菲已遠非昔比,與其説是阿拉伯理想主義的鬥士,不如説是西方務實的跟隨者。懾于伊戰,利比亞中途“從良”,將經營多年的“核娃娃”連同襁褓一同交與美國,這是多麼大的誠意!也曾與西方一道,有過親近的蜜月;陷入國內動亂後,一再宣稱基地組織威脅以安撫西方的耳膜,並對聯合國的決議表示了接受態度。然而面對轉變如此之巨的卡氏,西方國家仍不依不饒將其等同於製造“洛克比”空難的兇手,趁其落難之時落石踐踏。親歷者懊悔,旁觀者沉思。當前,中東的政治力量格局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其中不乏對西方的崇拜者和中間力量,或將成為未來的掌權人。然而,跟隨西方多年的穆巴拉克關鍵時刻被拋棄,極力討好西方的卡扎菲又備受打擊,這些鮮活的例子難道不值得嚮往西方的人士深刻反思?前車之鑒,還當敬而遠之!

    一廂情願行事急

    恐為他人做嫁衣

    敵人的敵人不見的是朋友,這是歷史無數次證明了的真理,然而“愛憎分明”的西方國家理解這一點總是很吃力。當前,中東地區各種力量角逐,形勢變化不定,冷靜觀察、慎重為先才是高明之舉。某些西方國家總是喜歡將一個模式遷移到另一個時間和另一個地點,而且總是一廂情願認為自己代表著正義。這種“騎士情結”造就了想法與現實的鴻溝。當前的“人權衛士”或許腦中勾勒的是第二個波黑模式:利比亞的反對派武裝就是當年的科索沃解放軍,卡氏就是當年的米洛舍維奇,而戰後的反對派政府會懷著感恩手捧鮮花歡迎他們的解放。然而事實能否如願很讓人懷疑。

    軍事行動缺方向

    目標能力不統一

    成于縝密,敗于倉促,兵者國之大事,當三思而行。此次對利比亞的軍事行動,缺乏明顯統一的目的,開戰數天就曝出內部的不睦。不妨站在西方國家的角度點評一番,若是企圖全面佔領利比亞,以武力直接攫取石油,恐難實現。利比亞國土面積接近阿富汗的三倍,雖然人口不多但處於伊斯蘭世界的腹地,阿富汗戰爭前車之鑒近在眼前;如果要扶持反對派推翻卡扎菲政權,單靠空中打擊摧毀政府軍,將雙方實力拉平是不夠的,敵對雙方陷入長期“拉鋸戰”的可能較大,近期難以達成目的;若派出大量地面部隊直接參戰,不僅師出無名,而且必然會被拖入持續的戰爭;採用“斬首”打掉卡扎菲或許是個好辦法,但究竟又能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局勢呢?對於法英來講,究竟能抽調多少資源用於這場戰事是個問題,用兵規模與戰略目標在當前尚未搞清楚。美國主張“利比亞的事情應由利比亞人自己解決”,或許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認為間接路線事實上要比直接打擊好得多。退而言之,摧毀一國國家機器容易,但徹底征服民眾很難,總的來看,在伊斯蘭文明土壤之上嫁接西方式的民主與自由頗有難度,即使西方不惜血本建立一個榜樣政權也難為普羅大眾所接受,孱弱的阿富汗政權就是一個先例。 (賈道金 薛貴峰)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