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內軍購,怎一個亂字了得

時間:2011-02-03 16:0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多枚導彈脫靶,甚至有的墜海變“魚雷”,新年伊始,臺軍方的一場號稱近年來島內最大規模的飛彈演習成了媒體和公眾的笑料。

  臺軍方透露的一個細節不容忽視,6枚失效射偏的導彈半數是美制“麻雀”導彈。對此臺灣淡江大學教授陳一新另有一番解讀:“高調軍演是故意向美顯示防務缺失。”“防務缺失”的時間點加上“戰備過時”、“年久失修”等技術理由,潛臺詞很明顯:該軍購啦。

  胡亂要價之“獅子”對“凱子”

  近日,國民黨“立委”林鬱方爆料稱,臺軍方向美國採購的60架UH-60M“黑鷹”直升機,價格從2007年8月美方報價21億美元漲到了25億美元,陡增20%。 實際上,“黑鷹”在2000年的出廠價不到1000萬美元,如此訛詐、加價,大有“此地人傻錢多速來”之意。

  強勢的做法,引發臺軍方高層的不滿。但囿于盲目與大陸攀比心態和島內軍事研發實力,面對美方的獅子大張口,臺當局往往照價全收。更讓臺軍方鬱悶的是:“我們想要的沒拿到,美國給的都是他們剩的。”比如現在連極力爭取的F16C/D戰鬥機都買不到,而軍方心儀的F35和新式預警機更是遠在天邊的迷夢。民進黨“立委”蔡同榮嘲諷軍方是“資源回收商”,專買一些“阿公”級的武器。

  即使這樣美國蘭德公司還在接著忽悠,評估臺灣出於“防衛需求”,在2020年前還須花費上萬億元新台幣購買100多項“新”武器。

  島內評論認為,吃定臺灣的軍火商靠過時武器漫天要價,讓島內軍購如揚湯止沸,陷入越買越濫、越濫越買的圈套和泥潭裏。如此下去,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凱子軍購”。

  亂猜民意之“安全”或民生

  臺當局表示:“軍購可以讓臺灣社會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從而能與大陸進行更多互動,有助兩岸關係進一步發展。”這種基於“民意”的“安全”説,和過去某些綠營政客鼓吹的“毒蝎戰略”、“境外決戰”、“有效嚇阻”一樣,都是做給島內民眾看的,滿足的是部分人的心理安慰訴求。

  臺灣輿論無奈地表示,部分政客和軍方人士總認為買美國貨等於買“保單”,好像交了“保護費”心裏才踏實。

  臺灣軍方近來送交“立法院”的2011年度公開版預算書顯示,仍有450億元新台幣將花費在對美軍購案上。這筆預算雖然不少,卻僅僅是“分期付款”、“前期預算”部分,“大頭”還在後面。

  對於普通納稅人來説,“保護費”換來的“破銅爛鐵”,遠不如柴米油鹽有吸引力。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剛發力,經濟才稍起色,民生本就不易,這麼多血汗錢拍出去,更多的不是“安全感”,而是肉痛。

  新黨主席郁慕明受訪時就表示,當局應該把預算移做健保等社會福利。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則計算説,軍購省下來的錢,一年就可以向島內中下層民眾發放4次消費券。有網友則以“大陸建高鐵,臺灣買武器”作對比稱,一個惠及民生,一個在買“安全的感覺”。

  邏輯混亂之戰爭與和平

  2008年國民黨在臺重新執政後,兩岸交流“先經後政、先易後難”成為共識。ECFA簽署生效後,政治和軍事議題尚未開篇,軍購卻成了籠罩在兩岸和平發展上空的陰影。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從“三通”直航、陸客赴臺、食品安全到司法互助、金融合作,臺灣與大陸關係密切,給島內帶來兩岸和平的“紅利”。但另一方面的現實卻是,去年年初美對臺新一波軍售是“十年來數量最多的一次”。

  一方面談和平“紅利”,一方面不忘軍購規模。難怪島內媒體都直言“吊詭”,稱臺灣的大手筆軍購,某種程度上等於是拿從大陸賺來的“兩岸財”向美國買武器再對準大陸。這種缺乏誠信和誠意的表現,恐怕會在兩岸下一步交流中埋下隱憂。事實上,臺當局是時候該聽聽民眾的呼聲了。有島內民眾投書媒體,直言:不要再花冤枉錢在軍購上,“投資戰爭、不如投資和平”。 (記者 任成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