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強大的海軍與海權畫等號,認為擁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便可成為海權強國的觀點,在中國社會中有著一定的民意基礎。中國民眾在航母問題上的立場就是鮮明的體現,許多企業家和民眾都願意為建設航母慷慨解囊,這是值得敬佩的愛國主義精神。但是,如作冷靜思考可以發現,在相當多的人看來,強大的海軍無疑是海權的重要乃至核心要素。他們並沒有認識到,強大的海軍其實並不是海權的全部。
世界海權興衰的歷史表明,隨時代的演進,海權的構成要素也經歷了日趨複雜化、多元化的演變過程。在此過程中,除海軍這一重要要素外,經濟基礎(尤其是資本擴張能力)、技術創新、制度創新、戰略運籌、海洋觀念等都是海權背後不可或缺的支撐性要素。
世界海權興衰的歷史表明,資本擴張與更新能力既是海權産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決定海權能否長久存續與發展的支撐性要素。通過考察西方海權發展的歷史進程不難發現,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根源在於資本原始掠奪沒有轉化為國內生産,進而無法與荷蘭的新興商業資本競爭,而荷蘭海上霸權為英國所取代的根源在於其商業資本不是英國工業資本的對手。美國取代英國同樣在於其資本擴張優勢。
世界歷史還表明,技術與制度創新能力、産業主導能力也是決定海權盛衰的重要支撐性要素。在歷史上,海上霸權國都分別主導了各自時代的技術革新和産業創新,它們不僅是世界海軍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也是世界經濟領先産業的主導國。一個海權國家要成就世界霸權,不僅需要足夠強大的海軍,而且還必須是世界科技的創新國,必須主導世界經濟的領先産業。
此外,主導國際制度,提供國際公共産品的能力也是現代海權的重要構成要素,英國歷史上長期主導的海洋自由航行,美國維護自由貿易和全球海洋通道安全的制度安排,都是其成為海權強國的重要支撐要素。因此,必須認識到,徒有強大的海軍,而缺乏其他要素的配合,並不能成為海權強國。這一邏輯仍然可以從中國自身找到反例,甲午戰爭時期中國擁有亞洲一流的海軍,卻仍難逃失敗命運的悲劇證明,僅僅依靠海軍而缺乏經濟、技術和制度支撐,海權便會成為弱不禁風的擺設。
另一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是體現為思想觀念的國民性問題,即一個民族向海洋發展的國民觀念與民族意志,這固然已經是海權論鼻祖馬漢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它對於渴望成為海權強國的中國國民來説仍然是一種奢侈品。以對世界海洋格局産生重要影響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例,在作為中國國民精英層的大學生都不知道毗連區、專屬經濟區、大陸架等法律概念為何物,而對中日東海爭端僅僅訴諸非理性情緒的宣泄時,就可以斷定,今日的中國國民尚無法構築和支撐起一個海洋大國應有的精神品質。
中國海權的發展固然不會以歷史上英美的全球性海洋霸權為坐標,但中國不論選擇何種類型與限度的海權,都有許多課要補,許多本領要學,許多素質要打造,這對於中國而言絕對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過程。(劉中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