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去展未來 兩岸軍事互信由民間走向臺前

時間:2009-09-24 11:03   來源:台灣網

  臺灣《中國時報》23日刊文認為:兩岸確有必要在軍事互信議題上跨出第一步,雙方至少有一個溝通渠道或平臺。 
 
  文章摘錄如下:

  危機即轉機,形容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恰如其分。大陸方面提出該議題始於2004年5月,選在陳水扁連任就職的前夕發佈《五?一七聲明》,把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列入第一項。

  來年3月,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就兩岸關係發展提出4點意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和建立軍事互信”列為第一點,並於同月中旬推出《反分裂國家法》。

  1個多月後,北京邀請連戰訪問大陸,為國共恩怨正式畫下句點,雙方發佈《連胡公報》,在5點共識中,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名列第2。不少臺軍退役將領為此奔走兩岸,只見陳水扁反覆無常,大家莫可奈何。

  直到2008年馬英九當局上臺,兩岸互信燃起,形勢出現逆轉。一個由臺軍退役將領為主組成的“中華搜救協會”居中協調,10月促成兩岸首次舉行海上聯合搜救演習,地點選在金廈“小三通”航線,這次演習雙方雖無現役軍人參與,卻為兩岸建立軍事互信跨出微妙而又值得借鏡的一步。

  這次的海上搜救演習,創造由民間推動、政府同意和人民受益的三贏局面。“中華搜救協會”秘書長銀柳生説,和對岸接觸交流到信任協作,走到今日的局面,前後足足走了13年。

  兩岸的信任禁不起任何風吹草動,且兩岸邁入“大三通”時代,重大經濟議題逐一明朗之前,政治、軍事等敏感問題將難以回避,任何突發事件都可能導致兩岸關係瞬間倒退。

  為防止意外發生,兩岸確有必要在軍事互信議題上跨出第一步,雙方至少有一個溝通渠道或平臺,把危機控制在可預期的範圍之內,不至於失控升級。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