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狙擊手裝備“重狙擊之王”保護扁

時間:2006-11-09 11:15   來源:

  據臺灣媒體近日報道,臺軍方準備在4年內耗資4.86億元新台幣(約1.2億人民幣),採購106套世界先進的狙擊槍,編配給“憲兵”特勤隊陸戰隊以及陸軍特戰部隊。不過首批採購的狙擊槍,將優先配備給“國安”單位,執行保護陳水扁的反狙擊任務。近日媒體曝光臺軍“神秘”狙擊隊員經過嚴格的特訓後,就會被秘密安排到臺軍“反斬首”部隊中去。現在臺陸軍每個旅都編制了一個約30人的狙擊排。臺灣媒體認為,臺軍這些動作,都是為其實現“武器精準、遠距擊殺”的步兵新戰術,和“位居亞洲前列的全天候狙擊部隊”的目標作準備。
  
  臺軍裝備“重狙擊之王” 

  目前,臺軍列裝的狙擊槍,主要是M82A1及M24狙擊槍。 

  M82A1狙擊槍又叫“巴雷特”,在國際軍火界擁有“重狙擊之王”的讚譽。全長1448毫米,口徑12.7毫米,槍重12.9千克,最大射程1830米,價格為320多萬台幣(約合人民幣80萬元),每顆子彈的價格是800元台幣(約合人民幣200元)。每套M82A1狙擊槍,包括專用狙擊鏡、M33標準彈、M8穿甲彈。與普通狙擊步槍相比,M82A1具有兩大優勢:一是殺傷力強。不僅可以射人,更可以破壞輕型裝甲車輛、雷達、彈藥堆放場、飛機等高價值目標。美海軍陸戰隊曾使用“巴雷特”摧毀伊拉克炮兵指揮車與裝甲運兵車。二是射程遠,該槍射程高達2公里,子彈可輕易擊穿1公里外裝甲車的裝甲。而在狙擊手的對決中,槍的射程成為決定勝負乃至生死的一大關鍵因素。臺軍就想利用“巴雷特”的遠射程,展開“狙擊”作戰對抗解放軍的“斬首”。 

  現代狙擊作戰 仍有效 

  狙擊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才被廣泛運用。當時德軍用大口徑狙擊步槍對付英軍“馬克-I”坦克,起到了較好地效果。歷史上最有名的狙擊手是芬蘭的西莫海亞,他在蘇芬戰場上狙殺了542名蘇軍。 

  在作戰中,神出鬼沒、殺人于彈指間的狙擊手能製造一種莫名的恐懼感和壓力,可對敵人造成巨大的生理、心理殺傷。在城市作戰面對敵人的火力點時,炮兵反應時間長,威力又過大,容易造成附加損失,而狙擊槍能夠完成一些其他武器難以完成的任務。狙擊手可以射殺敵方的重要人員;可以通過對坦克油箱、潛望鏡和通信設備的射擊使坦克喪失戰鬥力;可通過毀傷敵方關鍵軍用設備如天線、發電機、直升機等遲滯敵方基地的作戰行動;可以有效封鎖交通要道、橋梁和渡口;可以遠距離襲擊敵彈藥庫、油料庫、指揮部等高價值戰術目標。所以,在現代戰爭中,狙擊手的作用仍不可小視。 
 
  解放軍狙擊戰術威力大 

  解放軍狙擊武器的研製與裝備起步較晚,但是近30年來,大陸已經擁有了多種專用狙擊步槍,而且自行研製的狙擊步槍在國際上也贏得了較好的口碑。 

  目前解放軍列裝的狙擊步槍主要是79式、85式和88式狙擊步槍,其中KBU88式是我軍最新研製並已開始列裝部隊,該槍長920毫米,口徑5.8毫米,重4.2千克,有效射程800米。該槍配備夜視鏡,能在夜間對目標實施狙殺,還加裝了用於支撐槍身的腳架,狙擊手可根據地形選擇打開或者折迭腳架。據專家評價,該槍具有便於隱蔽、發現目標快、射擊指向快、消滅目標準、防腐能力強、重量較輕等諸多特點。88式狙擊步槍雖然口徑是國內外同類武器中最小的,但其威力卻是其中的佼佼者。 

  解放軍經過幾十年的摸索和實踐,已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狙擊戰術。據《解放軍報》等專業媒體報導,目前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守株待兔”法。狙擊手首先要選擇距目標有效射程內的某一射擊位置。要求位置即隱蔽,又不孤立,混雜其他地物之間。 

  二“隱真示假”法。狙擊手在行動中為了及早發現目標,在戰友的配合下,採取隱真示假的方法,在其他地方故意露出敵人要捕捉的“目標”,引誘敵狙擊手射擊,從而使敵人暴露自己的位置,為我方狙擊敵目標創造條件。 

  三“一石兩鳥”法。狙擊手發現目標後,對目標射擊的位置不在敵心臟等死穴,而是目標雙腿,致使被打目標既活著,卻又跑不了,以此招引同伴相救,此時狙擊手將第二個目標消滅,然後再消滅剛才受傷的目標。簡單説來就是先打殘一個,再打來救人的。 

  四“運動狙擊”法。狙擊手在行動中發現敵重要目標,迅速佔領附近有利地形,先敵開火,消滅敵人;或狙擊組執行滲透至敵人防禦陣地縱深,捕捉和消滅敵人重要目標,然後返回的行動。

(編輯:方言)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