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在外島部署戰略武器 威懾大陸

時間:2006-10-19 13:46   來源:

  臺灣《聯合報》近日報道稱,臺“國防部”正在“某一接近大陸的外島”增建導彈陣地,往後按年度逐次增添部署“戰略武器”,“作為直接攻擊大陸本土的發射臺”,美方也曾派遣將領前來了解。這一消息立即在島內外引起一片譁然,臺“國防部”當天上午緊急發佈新聞稿,斷然否認了這一消息。臺軍發展對大陸的遠端攻擊能力,這兩年備受關注,很多消息“無風不起浪”。《聯合報》這一次的爆料事關重大,雖遭軍方的迅速否認,但其透出的動向值得警惕。 

  揚言研製導彈打到北京 

  《聯合報》報道説:“‘國防部’正在建立一支‘戰略部隊’,且明年起將具有小規模戰備能力”,“國防部”將部署射程介於600至1000公里的導彈,可攻擊大陸的範圍超出以往臺軍局限的455公里,譬如上海、香港等地。臺軍正通過引進更好的技術,希望將導彈射程延伸到2000公里,“據稱可以打到北京”。 

  《聯合報》記者盧德允分析稱:“射程如此長的武器,其用途遠遠跨越‘戰術’範疇,扎紮實實邁入‘戰略’領域”,“這種遠端導彈一旦發射,影響層級再無法約束在軍事衝突之內,其前因後果都必然會是兩岸政治問題,引起東亞區域動蕩,震撼美日”。 

  報道稱,美方嚴重關切臺軍“特種導彈”的發展和部署情況,還秘密派遣高官到臺灣摸底,除與臺“國安”和“國防”系統重要人物見面外,還到“中科院”聽簡報説明。至於美方會不會採取政治動作,“值得觀察”。 

  針對這個報道,臺“國防部”立即發表聲明,強調“相關報導屬於媒體臆測,並未向‘國防部’查證,因此與事實不符,‘國防部’感到遺憾”,希望媒體報道“國防事務”應審慎查證,若報道內容與事實不符,“易誤導社會與國際視聽”,“影響整體‘國家’安全”。 

  外島成臺對大陸威懾的基地 

  《環球時報》報道,16日《聯合報》的消息之所以受關注,與臺軍近年來的軍事部署有很大關係。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臺軍將外島作為“反攻大陸”的重要基地,在金門、馬祖一線屯聚重兵,此後,隨著臺軍戰略轉向守勢,外島兵力逐年減少。至2000年,臺軍在金門、馬祖以及東沙島、太平島等地的兵力達到了歷史上的低點。但隨著近年來陳水扁在“臺獨”道路上一意孤行,並提出臺軍要以“精準縱深打擊、提升早期預警、爭取資訊優勢”及“決戰境外”構想作為備戰方向,外島又重新成為臺軍佈防的重點。目前臺軍擁有的1600余門大口徑火炮絕大部分配置於大陸福建對面。原來作為拓展臺灣防禦縱深的外島,現在卻成為臺軍實施“先制、反制”作戰的跳板。外島不僅成為“捍衛臺灣的第一道防線”,更成為臺灣對大陸威懾的基地。 

  臺軍外島防衛體系主要由金門列島、馬祖列島、澎湖列島以及烏丘等島嶼組成。其中,位於廈門外海的金門島離大陸最近處僅6公里,駐軍人數在1萬人左右,島上的重型榴彈炮可直接攻擊大陸沿岸陣地。位於閩江口外海的馬祖列島則是臺灣的北方門戶,曾一直被視為“光復大陸”的前哨陣地。澎湖列島的戰略地位更加重要,駐軍實力是諸外島中最強的,坦克、裝甲車、防空炮兵一應俱全,臺空軍每年還定期向島上的馬公機場派駐一到兩個中隊先進的“二代戰機”。 

  從各個外島的部署態勢和地理位置看,由於金門島、烏丘等島嶼距離大陸海岸線太近,只有6-10公里左右,處於大陸遠端火炮射程之內,容易受到壓制,因此,島內分析人士認為,媒體提到的“某一接近大陸的外島”最有可能是馬祖列島中的東引島和澎湖列島中的澎湖島。東引島雖然面積不大,僅6平方公里,但與大陸間的距離適中(60公里左右),且島嶼本身為山嶽地形,大部分海岸為高山絕壁,是一個“幾乎不可能進行兩棲登陸”的島。臺軍已在此部署了“雄風”-2型導彈。澎湖島與大陸和臺灣本島分別相隔90和60多公里。臺軍如果在此部署遠端導彈,將能夠攻擊廈門、福州等大陸東南沿海10個大中型城市。
 
  臺致力發展“遠端打擊能力” 

  外界普遍認為,臺灣“國防部”使用“特種導彈”一詞,是用來掩飾臺“中科院”研發已有一段時間的兩種導彈,包括“極度神秘”、射程約1000公里的地對地導彈與射程約600公里的“雄風”-3型巡航導彈。曾有臺軍將領透露,如果一切順利,地對地導彈可望在今年底以前進行試射。 

  發展遠端戰略打擊力量一直是臺軍的追求。臺灣曾全力發展過核武器,只是約20年前被美國拆除了相關設施。上世紀80年代末期,臺灣就已經有了射程1000公里以上的“試製品”“天馬”導彈,數量約12枚,據稱部署在臺灣中央山脈內部,預備將作為臺灣“復仇武器”的最後防線之一。 

  陳水扁上臺後,臺灣當局更把發展遠端打擊能力當作為“臺獨”保駕護航的“法寶”。不久前臺灣新公佈的“國防報告書”故作神秘地將最具攻擊性的“特種導彈”劃歸“導彈司令部”指揮。緊接著,9月4日,臺“國防部”發言人在例行新聞吹風會上透露,“中科院”正積極研製射程可達2000公里的導彈,親綠的《自由時報》甚至吹噓一旦這種導彈部署到東引島,包括北京在內的廣大華北地區都將成為臺軍可打擊的範圍。 

  美國會研究機構2005年7月發佈的年度報告顯示,從1996至2003年,臺灣軍購總額接近200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二。臺灣購入的50多種軍火裏,80%屬於進攻性武器。雖然美國緊盯臺灣發展導彈的進程,但美國的協助對臺灣中遠端導彈的研製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臺“行政院”通過的2007年度“國防預算”中,用於加強遠端打擊能力的經費佔了大半。臺灣《聯合報》稱,“中科院”將從2007年開始生産可威脅大陸腹地的500枚“雄風”-2E型導彈和“雄風”-3型導彈,還積極將約40架AT-3“自強”號教練機改裝為用來攜帶空對地導彈的AT-3K攻擊機,這樣“就會把大陸主要港口納入其打擊範圍”。 

  導彈部署外島並不明智 

  陳水扁上臺後,臺軍的軍事戰略已經從“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改為“積極防禦、有效嚇阻”,隱含進攻的意味,將“先制、反製作戰”視為“實戰威懾”手段,並提升至戰略層次,其實質就是以有限的戰術攻勢行動達到制止戰爭爆發或戰爭升級的目的。陳水扁上臺後,不斷發展臺軍的“嚇阻力量”。在太空,“中華一號”、“中華二號”、“中華三號”衛星相繼升空,令臺軍擁有拍照偵察、電磁導航等“天戰”能力;在海面,除持續引進美軍先進裝備外,更完成了對臺灣海峽的全聲吶覆蓋,可隨時對臺灣海峽內海面和水下目標進行監控、跟蹤;在空中,不斷強化臺軍現役裝備的遠端投放能力,包括曾讓F-16從美國本土經空中加油回臺,使臺軍具備了對大陸腹地進行攻擊的可能;在地面,則不斷發展遠端進攻性武器,“雷霆2000”火箭炮、“雄風”-2E型導彈相繼出爐並成為臺軍在外島的主力配置。臺灣當局企圖通過這樣的方式,一方面想使大陸認為一旦臺海爆發衝突,大陸不可能獲勝;二是想讓大陸認為動武會帶來玉石俱焚的結果,從而放棄武力,任由其搞“臺獨”。 

  軍事專家宋曉軍表示,臺灣發展針對大陸的“反制能力”和戰略武器的理念早已有之,但迫於美國的限制和“國際導彈管制協議”的束縛,臺灣的戰略武器發展一直很慢。綜合各種技術,臺灣有可能在未來擁有對大陸的遠端攻擊能力。但從雙方的實力對比來看,臺灣發展遠端打擊能力對抗大陸,是不可能取得勝利的,只不過是給自己的“臺獨”行動壯膽而已。 

  有兩岸問題專家指出,臺灣當局正力圖增加臺海開戰的風險和戰略威脅,擴大臺灣的“防衛圈”,擴張其“戰略縱深”,為其實施“先發制人”、“反製作戰”奠定物質基礎,這一點值得警惕。“臺獨”是永遠走不通的“死衚同”,而“臺獨”的“以戰拒統”則無異於這條“死衚同”的末端。陳水扁當局企圖通過發展所謂“特種導彈”為“臺獨”添加籌碼,無疑讓自己坐上了威力更大的火藥桶,一旦爆發衝突,只有死路一條。 

  臺灣一名軍事專家指出,以臺灣與大陸各個戰略城市的距離來觀察,將導彈部署外島,即便可能威脅到北京,這些導彈的生存能力也將面臨“嚴重問題”。部署在外島雖然有延伸射程的好處,卻也會讓導彈失去隱秘性,使導彈可能先被“外科手術式的攻擊”毀滅。從這個意義上説,在外島部署導彈並不明智。

(編輯:方言)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