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近日報道,臺軍將於明年部署其研發已久的“低層反戰術彈道飛彈系統”(ATBM),該系統以臺制“天弓-Ⅲ”導彈為主,號稱臺灣版的“愛國者Ⅱ”。據稱,ATBM可以海陸通用、兩彈合一部署,既可配備在臺海軍“成功”艦上,搭配“標準Ⅰ”導彈,也可和目前的“愛國者Ⅱ”“天弓Ⅰ”“天弓Ⅱ”型防空導彈混合部署,臺軍自稱這一系統可以攔截大陸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
彌補過渡期反導戰力不足
臺軍目前的防空、反導系統處於舊導彈性能落後、“愛國者Ⅱ”等新導彈數量少、“愛國者Ⅲ”等高性能導彈還沒有買到的“過渡期”,防空力量在性能與數量上都有不足。
臺軍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防空導彈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自美國購買的“鷹式”導彈,主要負責中低空防禦。臺軍“鷹式”防空導彈部隊總共4個營,估計有26個作戰單元、100套以上發射架。“鷹式”基型誕生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雖然幾經改進,但設備老舊與性能落伍仍是不爭的事實。
而臺灣引進的“愛國者Ⅱ”雖然有200枚左右,但以其“每套8架,每架4枚,每4枚攔截1枚來襲導彈”的配置看,臺灣已有的3套“愛國者Ⅱ”系統若同時使用,發射幾次以後就無彈可用,如果再考慮到攔截誤差等原因,這些“愛國者Ⅱ”一共能攔截到的導彈數最多也就是40余枚。
因此,以“天弓Ⅲ”來替換“鷹式”,等待“愛國者Ⅲ”等更高性能導彈到位就成了臺軍的首選策略。從媒體披露的情況看,臺軍計劃部署12個ATBM連,想在7年內逐漸取代“鷹”式導彈,背後考慮可能就在於此。
與美日反導系統接軌
“天弓Ⅲ”被大規模部署的第二層考慮可能是其“血統”。“天弓”使用了85%的“愛國者”技術,這幾乎是人所共知的秘密。1992年6月,臺灣和美國達成一項為期5年的合作協議,由美國提供“愛國者”反導系統的關鍵技術和零部件,對“天弓Ⅱ”進行改進,使其具有反戰術彈道導彈能力(即升級到所謂的“天弓Ⅲ”)。
臺灣方面大量使用與美日通用的“愛國者”技術,一可以通過研發合作拉近與美日的軍事關係,二可以保證戰時引進系統與本土系統的良好銜接,三可以在萬一美日插手戰局的情況下實現較好的數據匹配和互聯。此外,臺灣方面可能還在考慮萬一“愛國者Ⅲ”在購買中出現問題,可以瞞天過海,以系統升級改造等形式為掩護,在美國的幫助下依託“天弓Ⅲ”的合作基礎,打造出臺灣自己的“愛國者Ⅲ”來。
保留臺軍反擊力量
雖然臺軍對ATBM系統和“天弓Ⅲ”吹噓有加,但“天弓Ⅲ”的防禦效果並不像傳説得那樣高,比“愛國者Ⅱ”要差出一截。如果“天弓Ⅲ”的部署位置如現在的“鷹”式導彈一樣分散在臺灣東西海岸各地域,則以其有限射程和反應速度未必能形成有效的環島防空體系。
從以往臺灣媒體透露出的消息看,臺軍也沒有打算進行導彈防禦的持久戰。臺軍的如意算盤是:用有限的反導系統攔截一定數量的來襲導彈,期待攻方在第一、二波次攻擊受挫後重新考慮戰爭得失,同時保留自己的反擊力量,有針對地反擊大陸目標。
這種僥倖心理帶來的就是軍事建設上的短期行為,而島內政局的紛亂更加劇了執政者“快點花錢撈好處”和“買些洋貨穩人心”的雙重考慮。可以預見,未來臺軍還會在反導系統上大做文章,ATBM的部署與“愛國者Ⅲ”的引進都將緊鑼密鼓地展開。
(責任編輯: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