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沙、太平兩島“要塞化” 外島戰略或將改變

時間:2006-03-27 11:25   來源:

  臺欲重新在東沙島、太平島部署陸戰隊的計劃,突顯了臺軍在南海方向的一貫“守勢”或將發生改變。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國防部長”李傑近日在“立法院”表示,“國防部”正在考慮撤回部分駐守在東沙及太平島上的海巡署兵力,重新派出海軍陸戰隊進駐東沙島和太平島。儘管李傑表示目前相關方案“還在腦袋裏”沒有定案,但他這一席話也折射出繼2005年底臺軍秘密修建南沙“太平島”機場被曝光後,臺軍在南海方向的軍事部署或許又將發生重大調整。

  臺軍欲重返南海?

  在3月15日臺“立法院國防委員會”聽取了李傑的專案報告後,“立委”林鬱方指出,“國防部”擬“精實外島防務”,但東沙島和太平島目前僅由海巡署人員駐守,火力十分薄弱。李傑指出,目前東沙和太平島僅有輕型火炮,就防衛而言,火力的確不足,而海空軍也無法有效支援,“國防部”正著手規劃增強防務,考慮再派駐海軍陸戰隊。
    
  自2000年開始,原本由臺灣海軍陸戰隊負責的東沙島和太平島防務被臺灣“海岸巡防署”所接管,原臺軍“東沙守備區指揮部”和“南沙守備區指揮部”分別被“海岸巡防署東沙指揮部”和“海岸巡防署南沙指揮部”所代替,駐守東沙島和太平島的臺灣海軍陸戰99師兵力撤回本島。在臺軍東沙、南沙守備區裁撤之初,就有臺灣媒體曾質疑“此舉是否會削弱臺灣在南沙的軍事存在”。
    
  起初臺灣軍方裁撤太平島駐軍的一個主要原因就在於太平島距臺灣本島達八百多海裏,補給十分困難,並且每次都要出動大量海空兵力對運輸船隊進行掩護。而太平島機場建成後,島上後勤問題將大大改善,這恐怕也是臺灣“國防部”方面考慮讓臺軍重返南海的重要因素之一。

  陳水扁格外重視陸戰隊

  作為臺軍重返南海的主角,海軍陸戰隊一直以來就是臺軍建設的重點,也是臺灣實施所謂“先制、反制”的主要依靠力量。臺灣海軍陸戰隊直接受“參謀總部”指揮,主要擔負陸上、海上的快速反應作戰任務,被視為臺灣發動“攻勢作戰”的基礎。目前,臺灣海軍陸戰隊總兵力約2.6萬人,共轄17個整建制步兵營以及獨立戰車營、炮兵營、工兵支援營和飛行大隊,主要裝備美制M41型坦克106輛、LVTH6型水陸坦克50余輛、各型裝甲車370余輛、105毫米以上口徑火炮150余門,反戰車導彈、防空導彈若干,各型偵察、作戰飛機50余架。臺“國防部”希望最終能將陸戰隊整合成機動能力、火力更強的聯兵旅模式,以承擔更多的戰略性打擊任務。
     
  2005年1月,陳水扁親自選定曾任臺海軍陸戰隊司令的陳邦治作為臺灣海軍總司令的接班人,這是臺灣歷史上第一位陸戰隊出身的海軍司令,體現了陳水扁對臺灣海軍陸戰隊的格外關注。2006年,陳水扁為提高臺軍所謂“反斬首”能力,下令駐防青泉崗的海軍陸戰隊一部北上,強化對“總統府”和其他政府重要機構的保護。在臺軍“漢光”演習中,海軍陸戰隊經常作為實施反突擊、反登陸甚至是“先發制人”打擊的主要力量。可以説,陳水扁已經將臺灣海軍陸戰隊作為“以武促獨”的重要砝碼來看待。

  臺軍外島戰略或將改變

  自上世紀50年代開始,臺軍的外島戰略就曾發生過數次大的變化,而每次變化都有其深刻的政治背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臺軍將外島作為“反攻大陸”的重要基地,在金門、馬祖一線囤積重兵,此後,隨著臺軍戰略轉向守勢,外島兵力逐年減少。至2000年,臺灣在包括金門、馬祖以及東沙島、太平島的兵力達到了歷史上的低點。
    
  但隨著近年來陳水扁在“臺獨”道路上的一意孤行,並提出臺軍要以“精準縱深打擊、提升早期預警、爭取資訊優勢”及“決戰境外”構想作為備戰方向,外島又重新成為臺軍佈防的重點。目前臺軍擁有的1600余門大口徑火炮絕大部分配置於大陸福建對面。原來作為拓展臺灣防禦縱深的外島,現在卻成為臺軍實施“先制、反制”作戰的跳板。
    
  此次臺“國防部”欲重新在南海東沙島、太平島部署陸戰隊的計劃,則又突顯了臺軍在南海方向的一貫“守勢”或許將發生改變。東沙島、太平島不僅建有防空導彈陣地,同時還部署了兩棲坦克以及數十門90mm、76.2mm、40mm等各型口徑火炮,1997年臺軍就已經將東沙島上的軍用機場擴建為2000米的跑道,可起降大型運輸機以及輕型戰機。太平島機場建成後,臺軍將在南海地區擁有兩座戰略機場,臺灣海軍陸戰隊的重新進駐將使東沙島、太平島這兩座重要島嶼的“要塞化”色彩越發明顯。

  (來源:新華網-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陳尚君)  

                                 編輯:季水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