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軍重新進駐太平島內幕(上)

時間:2006-01-24 16:41   來源:

  2005年10月以來,臺灣當局開始在南海地區的太平島修建機場。此舉不但引發附近國家的抗議,在島內也是頗有爭議。在各種考慮的背後,臺當局想通過太平島貫徹自己的大南海戰略企圖最值得關注。

  臺軍突然決定建機場

     臺灣《時報週刊》報道稱,2005年10月開始,臺陸軍徵詢未婚、沒有家累、具有建築、土木或做過粗工經驗的志願兵、士官幹部和士兵,問他們是否願意調至陸軍第6軍團53工兵群工3營服役,執行代號“太平專案”的機密任務。參與該任務的條件很優厚,除增加薪水外,還可以每3個月休假1個月,1年可連休3個月。“太平專案”的內容就是在太平島建機場,工期預計1年,機場跑道總長度至少1135米,整個工程預計2006年12月底竣工。

     《時報週刊》分析説,1135米長的機場跑道,基本上無法起降戰鬥機,加上這麼遠的距離,臺灣現有戰鬥機至多只能飛單程,戰略價值很低。因此,國民黨、親民黨籍的“立法委員”紛紛抨擊軍方建機場是為了討好陳水扁。2005年9月16日,陳水扁曾揚言,最大的願望是到“最南端”的太平島。如果坐軍艦去,來回要4、5天,時間太長。

     但是,有證據表明臺灣軍方此次突然修建工事,其中一個動因確實是針對大陸。2005年7月,臺“國防部長”李傑曾召開會議,研究所謂“解放軍艦艇頻繁在太平島周邊海域出現”問題,其中包括幾艘主力艦艇。而修建機場極可能是該次會議的一項“成果”。但對於有關外界十分重視的所謂借此在南海地區建立“潛艦伏擊區”的説法,目前僅止于臺灣媒體的猜測,從實際角度考慮,可能性和必要性反而並不高。

  臺軍當初為何撤離

  “太平島”名稱的由來有一段來歷。1946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在抗戰勝利後收回南沙群島主權時,海軍上校姚汝鈺率“太平艦”、“中業艦”等四艘軍艦在該島重立碑牌,並以接收艦隊的“太平艦”命名。1950年國民黨軍隊被趕海南島,設立在那兒的海軍“南沙管理處”部隊乘“中勝艦”把太平島上的人員物資裝備撤回左營。菲律賓民眾則進入太平島及其他諸島大肆盜採磷礦。

     1956年6月6日,蔣介石政權先派“立威支隊”開赴當地驅離菲國軍民,7月11日再派“威遠支隊”和陸戰隊重返太平島戍守,組建“南沙守備區”,派一營海軍陸戰隊在該島擔任守備。為進一步強化“主權”宣示,1990年臺灣“內政部”登島設立“南疆鎖鑰國界碑”。

     同年,臺“行政院”指示高雄市政府成立管理委員會,接管太平島,並設立了編號為819的郵遞區號。1992年臺“內政部”增設南沙群島“收復照壁”,以證明南沙群島歷史上是中國領土。

     1999年,當時的“國防部長”唐飛宣佈從太平島撤軍,改由海巡部隊接防,2000年具有海上警察性質的“海巡署”成立後,專門設置“南巡局南沙指揮部”,在島上派出百餘名海巡人員。臺海軍氣象中心在太平島設立南沙氣象站,有5名官兵。

     臺軍內部對太平島的駐軍意見一直有很大分歧。據臺灣媒體報道,臺軍方內部進行的有關太平島戰力評估報告指出,太平島在軍事上有以下問題:一是地形不適合防守作戰:雖然太平島在南沙群島中最大,但地形平坦易攻難守。二是氣候不好:地處熱帶,鹹、濕度高,武器部件極易故障,不適合部署導彈等精密武器。三是物資運補能力差:太平島屬於珊瑚礁區,一般艦艇無法靠泊,需使用兩棲人員運輸車進行運補,補給量小又費時。考慮到太平島距離本島太遠,臺灣控制該太平島也無法確保控制南海水道,而如果遭到攻擊更難以有效救援,但為了強調擁有“主權”又必須固守,臺軍一度評估該島在戰略上是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近幾年來,臺軍對是否要重新駐軍太平島的出發點逐步轉到大陸身上。主張撤軍者強調,兩岸都沒有在太平島進行兵力投射的能力,都無法掌握該地區制空權,即使解放軍攻下也一樣守不住,如果重新駐軍恐怕也會引發周邊國家議論。而且太平島也不屬於美日協防臺灣的範圍,東南亞國家與大陸關係良好,萬一兩岸在太平島發生衝突,國際局勢不一定對臺有利,屆時如何處理島上人員會相當棘手。

     “重新駐軍”派卻聲稱,“攻敵不守”是勝負的關鍵,儘管軍事上無法固守,但可以通過政治手段解決,而支撐時間越久等待國際聲援的機會就越大,因此必須恢復駐軍。 

  來源:新華網-世界新聞報

                                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