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東森電視臺5月11日報道,臺灣領導人5月10日敲定由李傑出任“國防部長”,其“參謀總長”遺缺由“空軍總司令”李天羽升任。另據臺灣《蘋果日報》5月6日報道,臺陸、海、空三軍與政戰係統,超過6位上將與18位中將在“5·20”之後將異動職務。臺灣媒體評論指出,這次臺軍高階將領異動,是陳水扁與李傑的共識,如此不但可使將領年輕化,更可完成軍中的世代交替。
6位上將18位中將異職
由于臺“國防部長”湯曜明堅決請辭,加上“3·20大選”之後臺灣當局的人事大調整,臺軍將在“5·20”臺灣新領導人就職之後進行人事調動。經歷眾多傳言之後,現任臺軍“參謀總長”的李傑將接替湯曜明出任“國防部長”,其職缺由“空軍總司令”李天羽升任,屆時李天羽的軍銜將升至空軍一級上將。李天羽留下來的“空軍總司令”職務由“副參謀總長”劉貴立升任,劉貴立的“副參謀總長”職務從兩位“空軍副總司令”葛光越、馮世寬兩人擇一填補,葛光越出線的可能性最大。
海軍部分,“國防部聯合準則辦公室主任”由“聯勤副總司令”、陸戰隊出身、今年元旦方升為中將的季麟連調任;“聯勤副總司令”由“國防部常務次長”李海東調任;“國防部常務次長”由“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雷光墅接任,“參謀總長參謀室主任”李仲威轉任“國防部長辦公室主任”。
陸軍部分,“金門防衛司令部司令”賈輔義接任“陸軍副總司令”,“金防部司令”由陸軍軍官學校校長楊國強接任,陸軍官校長由“國防部人力司長”吳達澎接任,“國防部人力司長”由“副司令”王根林接任,“第6軍團司令”由“作戰次長”雷光旦升任,“作戰次長”由“花東防衛司令部司令”程士瑜升任,“第10軍團司令”曾金陵調任“國防部常務次長”,“第10軍團司令”由“陸軍參謀長”查臺傳接任,“陸軍參謀長”由步兵訓練指揮官武劍剛或裝備訓練部指揮官朱善權擇一產生。
政戰係統,“總政戰局長”陳邦治轉任“行政院退輔會主委”,其職缺由胡鎮埔接任,並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總政戰局副局長兼執行官”張海平提前兩個月在7月退伍,遺缺由“副局長”許思敬接任,許思敬的遺缺由“陸軍總部政戰主任”林家雄接任,“陸軍總部政戰主任”由“聯勤政戰主任”歐復興接任。
李傑與李天羽共治臺軍
臺軍新人事調整中,以李傑與李天羽最為關鍵,關鍵的原因除了兩人分任“國防部長”與“參謀總長”之外,還在于他們與陳水扁、湯曜明之間的關係。李傑生于1940年,外省人,歷任臺海軍艦長、反潛作戰指揮部指揮官、“海軍副參謀長”、“海軍艦隊司令”等職。1997年4月升任“副參謀總長”。1999年1月轉任“海軍總司令”。他能于2002年3月接替湯曜明升為“參謀總長”,是因為得到了前“國防部長”伍世文和湯曜明的力薦。李傑與現任“陸軍總司令”霍守業、“陸軍副總司令”安家鈺、“後備動員司令”謝建東、“海軍總司令”苗永慶、“督察部主任”高華柱、“第八軍團司令”趙世璋、“人事次長”陳體端、“後勤次長”龐豫銅、前“副參謀總長”王漢寧等都是湯曜明的愛將。而湯曜明盡管是陳水扁信得過並多有依賴的本省籍將領,但自1999年以來,湯曜明在臺軍中培養了一支實力強大的“湯家軍”,阻礙了陳水扁軍中親信的仕途,不利陳水扁對臺軍的掌控。對此,李傑心知肚明,早在一年前提出辭呈,給陳水扁的親信李天羽讓路。但湯曜明以輩份為由留住李傑,同樣也阻斷了李天羽的升官路徑。如今,陳水扁啟用李傑為“國防部長”,李天羽升任“參謀總長”的障礙因此排除。
臺軍“參謀總長”的任命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即“參謀總長”由陸、海、空三軍二級上將輪流擔任。現任“參謀總長”是海軍出身的李傑,前任“參謀總長”是陸軍出身的湯曜明。按此慣例,下任“參謀總長”應該由空軍將領出任。在現任空軍二級上將中有兩位重要人選,一是“副參謀總長兼執行官劉貴立”,另一位便是“空軍總司令”李天羽。李天羽係山東臨淄人,1946年生,空軍飛行學校、三軍大學空軍學院與戰爭學院畢業。曾任空軍聯隊長、空軍官校教育長、“國防部參事”、“空軍督察長”、“空軍政戰主任”、“空軍作戰司令”、“空軍副總司令”等職。2002年3月,李天羽受陳水扁的刻意提拔,接替陳肇敏,升任“空軍總司令”,並晉升空軍二級上將。從此,李天羽被稱為“扁家軍班長”。李天羽出任“空軍總司令”之後,頻繁進出美國,執行陳水扁交辦的重任。
李傑與李天羽分任臺“國防部長”和“參謀總長”,臺軍形成“雙李”共治體制。但一般估計,李傑的“國防部長”任期不會很長,李天羽兩年內有可能出任“國防部長”。
陳水扁謹慎處理軍中人事
3月17日傍晚,臺“國防部長”湯曜明召開緊急會議,商討有關留守軍人能否輪流外出投票問題。包括“軍令副部長兼參謀總長”李傑、“軍政副部長”林中斌、“軍備副部長”陳肇敏及三軍“總司令”、“總政戰局長”、“副參謀總長”、各“參聯次長”等重要軍事首長及幕僚全員到齊。會中,湯曜明示意先聽取大家意見。李傑發言主張依過去選舉慣例,彈性讓留守官兵可以外出投票。始料未及的是,湯曜明聽完李傑講話後,拍桌怒責李傑,並堅持留守軍人不得外出,擅離職守者一律嚴辦。林中斌見狀,趕忙發言“打圓場”,卻也遭到湯曜明一頓斥責。由于湯曜明的堅持與怒顏,與會軍官無人再敢發言表達“意見”,會議最後依湯曜明的“指示”,決定留守軍人不準離營投票,否則嚴辦。選後,臺軍內部立即出現質疑湯曜明“晚節不保”和“大選”留守人數較上次增多、戰備規定又是去年8月才修訂的聲音。面對各界強烈質疑,湯曜明以健康為由,向“行政院”提交書面辭呈。其間,李傑及三位“副參謀總長”劉貴立、費鴻波、朱凱生也集體請辭,文職身份的林中斌也堅決求去。“國防部長”、“參謀總長”及三位“副參謀總長”一並辭職,使本來有爭議的民進黨政權更形動搖。
陳水扁原計劃在“大選”後安排本省籍的陳肇敏接替年事已的湯曜明出掌“國防部”,李天羽接替早就因健康原因而請辭的李傑擔任“參謀總長”,陳邦治接掌“海軍總司令部”。然而,當李傑、劉貴立、費鴻波與朱凱生四位上將集體請辭被披露,臺軍內部上下發生人心浮動之後,陳水扁覺得茲事體大,在政局動蕩不安的時刻,不得不對軍方進行安撫。陳水扁起先規劃受李登輝重用與提拔的外省籍將領、臺“總統府戰略顧問”曹文生出任“國防部長”,但後來陳水扁覺得還是不妥,幹脆決定由“參謀總長”李傑接掌“國防部”。陳水扁這樣做的指標意義在于,李傑是外省籍將領,可以安撫以外省籍將官為主體的臺軍官兵,尤其是高級將領。而且由“參謀總長”升任“國防部長”,符合臺軍逐級提升將官和所有軍官都有升遷機會的慣例。加上李傑在選前反對限制留守軍人外出投票,若選後讓李傑退役,有可能逼李傑及追隨他的高級將領走途無路而發動抗爭,不利于軍隊的穩定;而軍隊的動蕩將會進一步激化政局的動蕩,陳水扁政權可能不保。(朱顯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