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入大其力關口後,記者就失去了自由行動的機會,護照被留在邊檢口岸,移民局官員給記者發放了一張許可證,但是如果離開大其力,必須另外辦理一份旅行證明,而且有緬甸旅遊機構人員全程陪同。如果沒有這份旅行證明,根本出不了大其力,因為你雇不到汽車也買不了車票。在去景棟的160公里路段上,記者經過3個檢查站,警察對所有人員和車輛進行檢查,並且在記者的旅行證明上蓋章。在返回大其力時,這份旅行證明一共蓋了8個公章,詳細註明幾時幾刻到達哪個地點。在景棟的幾天時間,記者的旅行證也必須上交到當地移民局。
汽車沿著坑坑洼洼的公路駛出1個小時左右,記者在大其力周邊並沒有看到鴉片,城市周邊大部分都是平原,大片水稻即將成熟。記者的陪同人員出生在景棟,他説在景棟、大其力之間跑了十幾年,公路沿線早就沒有毒品,政府對禁毒非常重視。
記者了解到,在大其力和景棟等地都有便衣警察專職緝毒,一位官員告訴記者,緬甸的十五年禁毒計劃始於1999年,目標是到2014年根除毒品。目前,撣邦的東枝、景棟和臘戌等地區毒品都在減少,動臘地區已于1997年成為“無鴉片區”,果敢、佤邦地區也在實施“無鴉片區”工程。
駛出大其力不久,汽車開始盤山而上,進入群山相連的山巒地帶,山勢陡峭、密林遍佈,山路下就是奔騰的帕漂江。在這些山區記者很少看到種植農作物,民居多為茅屋或者簡易磚房,記者開始疑惑當地居民如何謀生?一些熟悉當地情況的人告訴記者,緬甸政府的控制力局限在城鎮,撣邦鄉村仍然有不少地區種植鴉片,在佤族、撣族、孟族等一些少數民族武裝控制區有毒品加工廠,通過毒品獲得軍費,一些沒有武裝力量的阿卡、拉祜等山民為了經濟利益也種植鴉片,毒品主産區在與中國、泰國接壤的撣邦東部和南部地區。
大其力與景棟相距165公里,但由於多是山路,汽車行駛了5個小時。臨近景棟,山勢開始平緩,出現了大面積的水稻種植,茅屋也被兩層樓房替代,附近居住的主要是較富裕的撣族和漢族。撣邦生活著撣、佤、阿卡、苗、拉祜等33個民族,不少山民生活在深山老林的村寨裏,被認為是傳統的鴉片種植區。
抵達撣邦東部首府景棟後,記者發現這裡並非想像中的毒品氾濫之地,湛藍的天空、綠色的稻田和朵朵白雲構成景棟世外桃源的景象,群山環抱的小城處處透出別樣的寧靜。當地居民大多種植水稻、蔬菜、或者做些小生意,維持生計,集市上全是來自中國、泰國的商品。清晨,可以看到附近山民徒步幾個小時趕來出售蔬菜、瓜果。夜晚,街道上漆黑一片,但幾座佛塔都打著輝煌的燈光,在湖水映襯下更顯肅穆。湖邊不少休閒的人群,或品茶、或散步,享受著這裡的自然和純樸。記者向阿卡族青年阿廓問起毒品,他比劃著戴手銬的樣子説,販運一點毒品就會被抓進監獄,這裡看不到毒品了。
景棟包括城郊共有三十多萬人口,除了撣族等主體民族,還有近千戶來自雲南、廣東、福建的華人後裔。在景棟中文會話培訓中心,記者看到幾百名學生在高聲朗誦漢語,他們都是在課後來補習中文的。在景棟生活了40多年的華僑郭先生告訴記者,這裡的人民十分純樸、好客,沒有毒品和暴力。毒品産區主要在東南方向一天路程的動雲、動果等泰緬邊境地區,此外撣邦東部和西南地區也有種植,涉毒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地區和深山裏的山民,當地華人大多從事商業經營,因為從雲南景洪通過動臘進貨十分方便,他希望隨著緬甸的開放,更多的人到景棟來,促進這裡的經濟發展。
神秘的撣邦高原。記者孫廣勇攝
緬甸禁毒——形勢嚴峻
記者離開景棟市區,來到十幾公里外的一個撣族村莊,村裏的房子依然是傳統的兩層高腳屋,屋頂覆蓋著黑色的木瓦,但不少人家都安裝了電視接收裝置,由於語言相近,不少青年在收看泰國電視。頌薩一家住在村口,夫婦倆人正在編制竹籠,兒子在外開三輪車,院子裏還有一輛簡易拖拉機,生活相當殷實。在村外的小路上,不時有放學的大學生騎著摩托車返回景棟,作為撣邦東部首府,景棟開辦了電腦、工程、農業三所學院,共有三千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