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被全球化”困境

時間:2011-08-30 13:48   來源:人民網

  利比亞戰事正在接近尾聲。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西亞北非,人們的心情並不輕鬆。對某些國家來説,內部衝突、外部干預的風險尚未消除,地區穩定發展的前景也是迷霧重重。

  引發西亞北非國家群體性動蕩背景複雜,但觀念落後、制度缺失、與全球化時代嚴重脫節是一個重要原因。傳統的威權主義統治文化使這些國家的領導人長期疏于政治社會體制改革和社會發展機制建設。那些已經或即將步入政治晚年的領導人面對急劇變化,更多考慮的是如何避免大權旁落,國家因此失去活力,大批年輕人無法找到自身應有的位置。

  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來説,全球化是一個追趕現代化的過程,參與這一進程的國家都在通過不斷的自我修正、自我更新和自我豐富,與時俱進地推動自身的社會改革和轉型,同時積極調整自己的內外戰略。遺憾的是,大部分阿拉伯國家對全球化的態度總體上是排拒的,實踐是被動的。阿拉伯精英們更多地看到了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擔心“全球化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

  可以説,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裏,阿拉伯世界基本上是處於一種“被全球化”狀態。在這一過程中,一些國家簡單地把阿拉伯世界在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歸因于全球化帶來的負面效應,同時過於強調伊斯蘭文化的應對能力,對借鑒外來發展經驗表現消極。這種相對封閉的態度既不符合當今世界潮流,也違背了現代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使阿拉伯世界錯失了全球化帶來的發展機遇。隨著現代資訊技術的發展,阿拉伯世界的年輕人看到了自己國家與時代發展的差距,他們受到的衝擊是巨大的。這也是年輕人成為西亞北非此輪劇變主要推動力量的原因之一。

  當然,阿拉伯世界對全球化時代的處境是有所反思的。伊拉克戰爭後,美國推出的“大中東計劃”促動了變革的敏感神經,阿拉伯世界內部變革呼聲日益高漲。阿拉伯精英撰文指出,政治改革已刻不容緩,不改革將難以適應急速變化的世界。2004年3月,在埃及亞歷山大召開的阿拉伯改革會議上,阿拉伯各國通過了“亞歷山大聲明”。埃及在會上表示願意成為阿拉伯國家民主改革的“試驗田”,將根據人民的需要和呼聲,在不影響國家穩定的前提下,進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並且願意將改革的經驗供阿拉伯國家參考。同年5月,阿盟首腦會議又通過了有關阿拉伯改革的13點計劃。一時間,“民主改革”成了阿拉伯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但從其後的實踐看,關於改革的話題基本上停留在討論層面,觀念轉變和制度建設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究其原因,一方面,這些國家為其政治地緣環境所困,忙於應對各種外來挑戰。更主要的是,執政者擔心,一旦改革觸及宗教和傳統文化,就有可能危及權力基礎,執政者退讓和妥協的空間將很有限。

  如何改革長期以來一以貫之的僵化體制,確立符合本國歷史、宗教、文化和社會現實的發展方向,完成現代化轉型?這是阿拉伯世界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現代化轉型是一個涉及社會各方面變革的動態過程。對阿拉伯世界而言,首先需要傳統文化的轉型。尤其是傳統文化中限制個人和社會發展的部分,需要從全新的角度加以修正,從而使傳統文化本身得到發展,並進而繼續發揮其強大的行為規範功能和價值認定功能。

  從這個層面上説,新生代阿拉伯政治家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如何引領國家朝政治經濟和社會文化現代化穩步轉型,探索符合自身文化、社會和經濟發展水準的政治體制和發展道路。因循守舊,簡單從外部世界引進技術和制度,將難以改變目前的混亂狀況。只有成為擁有持續發展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才有可能避免在全球化大潮中被進一步邊緣化。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