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債違約風險驟增 中國應該作應變準備

時間:2011-07-29 13:58   來源:經濟參考報

  美債上限談判進入“讀秒期”。一方面,儘管美國提高法定債務上限談判初現協議輪廓,但民主黨和共和黨在某些關鍵問題上互不相讓,使得國會本該在27日對最新提案的表決推遲到28日,而該提案預計難以通過。另一方面,27日歐洲時段,直接體現債務違約風險高低的美國信用違

  約掉期(CDS)利差大幅上揚,且一年期和五年期CDS曲線倒挂,顯示出市場認為美債近期違約風險更大。

  市場人士分析,債務違約的“黑天鵝”事件不能排除,而一旦違約形成,將對美國自身及全球資本市場形成比以往更嚴重的影響,而美債風險的長期化可能對全球的流動性造成衝擊。

  伴隨著8月2日這一最後期限的臨近,市場對美債違約的疑慮逐步發酵。27日歐洲時段,美國一年期CD S利差走高8個基點,至85個基點紀錄高位;而五年期CD S利差上漲3個基點,至62個基點。一年期和五年期CD S曲線倒挂,顯示出市場認為美債近期違約風險甚至大於遠期(C D S利差越大則對應債務的違約風險越高)。

  美國作為投資者避風港而享有A A A評級的時間已長達94年。據媒體援引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的話稱,目前的CD S價格水準暗示,美國債務評級應為A A,而非目前的A A A。

  擔憂情緒也蔓延至其他市場,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F)總裁拉加德所言,其將帶來“溢出效應”殃及全球經濟。美元對各國主要交易幣種28日繼續出現全面走弱態勢,德意志證券指出,非美幣別的全面走升情況相當少見。目前,美元指數跌落至三個月低位,美元對日元跌至3月份日本大地震時期低位附近,澳元、新加坡元、馬來西亞的林吉特兌美元則創出數十年來新高。紐約股市三大股指27日經連續三天下跌,且跌幅有逐漸擴大之勢,代表市場趨勢的標準普爾500指數27日下跌2%以上,為近兩個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投資者恐慌情緒也帶動資金轉向傳統的避險工具黃金,使得國際黃金期貨價格近期在創歷史新高後高位震蕩。

  “雖然,從歷史經驗上來看,被動上調美國債務規模上限是近十年來的常態,而即便出現由於債務上限問題導致的短期技術性違約,對資本市場的衝擊也十分有限,但是,目前美國的政治局面和財政健康情況異於以往:第一,大選前夕,政治局面膠著,兩黨博弈或造成美債違約這類“黑天鵝事件”再現的概率加大;第二,財政惡化,改善前景黯淡,一旦債務違約,對資本市場的衝擊可能要顯著大於前幾次。”華創證券最新發佈的研究報告指出,若8月2日前,債務上限未能上調,“選擇性優先支付”、“資産出售”以及“削減開支”,這三類緊急應對措施均將會對美國實體經濟,甚至全球資本市場帶來衝擊。

  該研究報告稱,美債違約有可能導致類似于雷曼倒閉後的資本市場流動危機。由於美國國債在全球資本市場上被廣泛用作質押品和資産證券化的基礎資産,如果美債違約,評級下降,這一方面會導致以美國國債作為質押品的價值大幅減扣,現金流動性需求大幅增加;另一方面將會導致和美國國債掛鉤的資産證券化産品減少,流動供給大幅下降;需求上升,供給下降,全球資本市場流動性將會緊缺。

  實際上,很多經歷過“雷曼危機”的公司已經開始未雨綢繆、囤積現金,而政府市場貨幣基金的危機意識也逐漸升高,緊抱現金,應付債務違約可能引發的贖回壓力。巴克萊資本公司的數據顯示,市場貨幣基金一週內就把現金比例大幅提高至68%,比3月底多出兩成。

  “而中長期來看,如果美債風險長期化,全球資本市場將會失去風險評估基準,整個資産定價體系都需要重新調整。”華創證券研究報告還指出。

  不過,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研究員趙慶明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説,70%左右的美債由國內機構和居民持有,美債違約首先傷及國內。數據顯示,截至5月美國公共債務總額為14.3萬億,其中,美國國內持有9.8萬億,佔比68.6%,美國社保及養老基金為最 大 的 持 有 者 。海 外 持 有 佔 比 為31.5%,其中,中國佔8.1%,日本佔6.4,O PE C國家佔1.6%。也正因為此,儘管談判僵持令美國債務違約風險上升,但真正違約的可能性幾乎不太可能。國泰君安也指出,即便發生違約,也是極短期的,財政部仍可將其他資金暫時用於支付到期債務,1979年曾發生過此等極短期違約。

  而對於中國手中龐大的美債,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建議,中國儲備管理部門應該作出一些應變準備:第一,與美國財政部保持持續接觸,對其施加壓力。作為美國的最大海外債權人,為了保護自己資産的安全,中國有這個權利也必須這麼做。第二,如果美國最終出現債務違約,中國應做好國際金融市場可能崩盤的準備。第三,應減少購入其他資産,豐富儲備資産構成品種,比如聲譽較高企業、金融機構的股票和高等級債券,小部分對衝基金和投資公司股權及大宗商品期貨合約。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