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戰爭的“終結”取決於美國和巴基斯坦關係

時間:2011-07-05 15:45   來源:人民網
  2011年5月2日,“基地”組織頭目本拉登被美國特種部隊在巴基斯坦擊斃。拉登之死,是國際反恐鬥爭的“積極進展”,也是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十年來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但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猶存,“後拉登”時代反恐形勢依然嚴峻,影響地區穩定的不確定因素進一步增多,局勢更趨複雜動蕩。為此,國際社會需要繼續加強合作,共同維護國際與地區安全穩定。

  阿富汗戰爭加速進入終局階段

  2009年1月奧巴馬上臺後,美國對其阿富汗戰略進行了重大調整。首先是明確目標,降低要求。奧巴馬摒棄了布希政府借反恐推廣民主的設想,把阿富汗戰爭的主要目標限定為“打敗、擊潰、破壞”“基地”組織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網路。美國認為,防止“基地”組織捲土重來,是維護美國國內安全利益的有效手段。第二是增加戰略投入,大幅增兵阿富汗。2009年12月,奧巴馬在西點軍校發表講話,宣佈向阿富汗增兵3萬,並於2010年基本部署到位。奧巴馬同時也呼籲其盟國加大對阿富汗兵力投入,遏制塔利班反撲勢頭;繼續加大向阿富汗提供民事援助的力度,幫助改善當地民生。第三,尋求地區合作,加強同國際社會協調。奧巴馬強調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表示願繼續尋求阿富汗鄰國及地區國家合作。

  在美國的推動下,阿富汗問題國際會議2010年1月在倫敦舉行。與會國家與國際組織表示一致支援阿富汗政府的政治和解方案,提出國際援助部隊應加大力度培訓阿富汗安全部隊,及早向阿富汗政府移交安全責任。阿富汗問題倫敦國際會議的召開,標誌著阿富汗戰爭開始進入終局階段。2010年11月,在北約裏斯本峰會上,美國及其北約盟國就撤軍問題作出明確安排,提出向阿富汗政府移交安全責任工作,從2011年初開始直到2014年底。在這三年過渡期結束後,北約部隊仍將留在阿富汗,但主要從事培訓與指導工作,不再有戰鬥任務。

  奧巴馬政府阿富汗新戰略的出臺與實施,一直伴隨著激烈的辯論。以副總統拜登為代表的“反恐派”與軍方為代表的“反叛派”,對美國是否增加及維持在阿富汗大量駐軍,打擊“基地”組織及塔利班武裝爭執不下。“反恐派”認為,美國在阿富汗的戰略目標既然是“基地”組織,那麼就應該集中力量重點打擊其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的頭目與網路。因此,美國沒有必要派出大量作戰部隊,更不用考慮阿富汗的“國家重建”問題。“反叛派”認為,要消除“基地”組織對美國的恐怖威脅,必須大量增派部隊,通過“清除、堅守、重建”三個階段,才能向阿富汗政府最後移交安全責任。根據“反叛亂戰略”,以及美國在伊拉克的經驗,“反叛派”強調,反叛亂戰略行動,一般需要12—15年時間才能見效。美國已經在阿富汗呆了近十年了,2014年正是該戰略見效成功之時。
  拉登被擊斃後,美國政府內部“反恐派”與“反叛派”的辯論並未平息,其中針對2011年7月美國撤軍規模問題的爭論尤為激烈。對“反恐派”來説,當年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就是為了打擊策劃實施“911”的本拉登及其“基地”組織。現在拉登已死,“基地”組織遭受重創,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目標基本實現,美軍可以從2011年7月開始大幅撤減。對“反叛派”而言,拉登被擊斃正好説明瞭美國增兵戰略成效顯著。美國應該堅持現有戰略,乘勝追擊,加大力度打擊塔利班,迫使其儘快同意和談。如果2011年7月大幅撤軍,只能前功盡棄。

  美國國內智庫對此也是各執一詞。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專家提出,美國在撤軍問題上,不能首鼠兩顧。這樣做會使美國喪失同塔利班談判的主動權,失去阿富汗政府的信任。而塔利班仍可採取以拖待變戰略,等待美軍撤走而消極應對。因此,為推動阿富汗各派最終實現政治和解,美國必須頂住國內壓力,咬牙堅持,繼續大力打擊塔利班,待在軍事上取得絕對優勢後,方可罷手。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