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新型國家關係典範

時間:2011-06-20 10:51   來源:人民日報
  2001年7月16日,中國和俄羅斯簽署了面向新世紀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該條約把1996年兩國確立的“平等信任、面向21世紀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以及兩國“世代友好,永不為敵”的和平思想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定下來。10年來,中俄關係得到全面深化和發展,兩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影響力日益突出,兩國新型國家關係模式在國際舞臺上引人注目。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極大地豐富了當今國際關係理論和實踐。該條約確立了一種新型的國家關係,即兩國關係的基礎不以意識形態劃線,摒棄冷戰期間國家關係不是結盟就是對抗的舊思維。中俄彼此尊重兩國人民對各自社會制度的選擇,認為每一個主權國家都有自身的歷史和文化傳統,各國人民有權從本國國情出發,獨立自主地選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的發展模式。中俄在涉及對方主權、安全、發展等核心利益問題以及重大關切問題上相互理解和支援,堅定支援對方發展振興。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不以任何國家或集團為遏制對象或潛在敵人。兩國在全面發展互利共贏合作關係的同時,也積極發展同世界其他國家的互利合作關係,甚至包括冷戰中曾經的對手。兩國關係的發展,樹立了一個新型國家關係的典範,有助於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推動國際關係的民主化。

  中俄新型關係倡導新安全觀。當今世界正經歷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國際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勢頭強勁,民族和宗教矛盾引發的局部衝突時有發生,國際恐怖主義嚴重威脅著地區安全。面對各種新威脅、新挑戰,《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兩國反對冷戰思維,並締結軍事合作協定,通過在邊境地區增加軍事互信和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等積極舉措,建立起邊境安全帶和邊境貿易帶。

  中俄把新安全觀成功地引入地區與國際事務中。兩國共同譴責和打擊一切形式的恐怖主義,致力於加強聯合國在國際反恐鬥爭中的主導作用。兩國始終主張以對話和非武力方式解決各種衝突和矛盾,反對干涉主權國家內政。在解決伊核、朝核、伊拉克等問題上,中俄密切協作。在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中俄共同推動了大規模的聯合軍事反恐演習,有力地遏制了“三股勢力”和各種犯罪活動,有效地維護了地區安全與穩定。

  《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新世紀兩國關係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法律基礎。兩國在政治上高度互信,高層交往頻繁。兩國經貿合作不斷向縱深拓展,在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俄攜手合作,共同探討應對措施。2010年中國成為俄羅斯的最大貿易夥伴國,兩國貿易額接近600億美元。兩國在投資、金融、高新技術、交通等領域的合作成果豐碩,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更是取得突破性進展,地方合作也日益成為兩國經貿合作新的增長點。隨著人文領域合作的不斷加強,中俄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社會基礎進一步鞏固,中俄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認知不斷加深,兩國人民的友誼日漸牢固。

  在隆重慶祝《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簽署10週年之際,中俄兩國領導人在莫斯科精心規劃未來10年兩國關係發展大計,制定了新的發展目標。中俄兩國將繼續遵循條約的原則和精神,致力於進一步發展平等信任、相互支援、共同繁榮、世代友好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在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推動國際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的道路上並肩前行。(陳玉榮)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