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對大自然的敬畏向前走

時間:2011-03-14 16:13   來源:環球時報

    日本的災難,以及雲南剛剛發生的震災,都告訴我們,戰勝大自然是不可能的,再發達的技術也做不了人類生活的“安全罩”。有時我們不得不期望自己的運氣好一些。

    日本的超強地震和海嘯造成巨大損失,雖然傷亡人數在世界上不是最高的,但由於日本是抗震和抗海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抗禦震災是日本社會的突出元素之一,這次它與超級大地震的直接交手代表了人類對付地質災害的最高水準,因此日本的損失也可以看成人類在大自然面前的無奈。

    這次大災害,極大增加了人類面對大自然的敬畏感,“人定勝天”的口號更顯得缺少根基。然而敬畏大自然,不代表我們像原始部落一樣,對著山野燒香跪拜。我們需要更冷靜地注視供我們生存的環境,思忖我們的各種需求。我們不可能斷然拋棄昨天的生活方式,我們也不應頑固地拒絕做任何改變。我們需要在安全和發展之間找尋最佳值。

    這次海嘯暴露了沿海生活的潛在風險。但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距海岸線兩百公里以內的地區,海岸線通常是經濟、旅遊的黃金線。中國海岸線的幸運之處在於,有一條長長的島鏈,在大約100到幾百公里處環繞中國大陸,“第一島鏈”在軍事上“鎖”住了中國,但也避免了強大海嘯對中國大陸的衝擊。但日本的這次海嘯災難一定會把風險意識植入世界各濱海城市的意識,它對“消費海洋”的狂熱形成一定平衡,是必要的。

    日本三座核反應爐在地震中出事,有的甚至發生爆炸,造成嚴重核泄漏,將對亞洲的核電站熱形成嚴峻拷問。然而如果輕率得出結論,認為發展核電的道路是錯誤的,這樣的思考邏輯過於簡單。對核電安全的質疑由來已久,世界討論過好幾輪。日本的教訓應當成為建設更安全核電的動力和契機,而不應是讓核電停工的“熄燈號”。
 
    人類的經濟能力和科學技術不斷衝上風光無限的新高點,它同時既向我們提供了克服風險的新工具,也在製造各種風險向日常生活滲透的新困局。就好比住平房和住在幾十層樓房最高處,後一個居所的潛在風險通常要比前一個多。但城市的人口爆炸使它不可能拒絕高樓大廈,人類的工作、舒適及娛樂等各種需求,包括安全需求在複雜地相互交織、對立和妥協。

    越現代的生活就藏著越多的不安全因素,就像幾百公里時速的高鐵,隱含著一旦出事就了不得的“萬一”一樣。但我們拒絕不了高鐵,也拒絕不了城市。每年都有民航客機墜落,但坐飛機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這個世界除了有不安全以外,還有貧困、低水準溫飽及種種不公平需要消除,我們只能兼顧著來。

    日本的災難,以及雲南剛剛發生的震災,都告訴我們,戰勝大自然是不可能的,再發達的技術也做不了人類生活的“安全罩”。有時我們不得不期望自己的運氣好一些。

    然而人類每受一次打擊,就會變得聰明一分,在相同強度的災難面前,工業化國家的人員傷亡數字有明顯減少的趨勢。日本抗震和抗海嘯技術的發達,使這次傷亡總數雖然還是很多,但較之如果它發生在發展中國家,災情又相對小了不少。因此我們的結論是,經濟發展,包括沿海經濟、核電經濟的發展,總體上還是使人類的自我保護能力增加了。為了更安全,在反思教訓和防範災害的同時,我們只能往前走,沒有回頭路。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