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隨美國遏制中國
當然,在這回中日的博弈中,也有美國的因素。最近,不少媒體及學者都在談論“美國回歸亞洲”這個話題,實際上戰後以來美國從來就沒有離開過亞洲。因此,與其説是“回歸亞洲”,倒不如説是美國要在亞洲進一步加強其力量,或者重新確定其不可動搖的領導地位。當然,這對美日關係的影響是非常重大的。在鳩山政權上臺時,日本當局試圖擺個“獨立自主”的外交姿態,也放風聲要在日美軍事同盟的框架下爭取略為對等的地位。但這一想法剛一露頭,就被白宮全面否定。為轉移雙方的矛盾,兩國找到了一個共同的藉口,就是“強大的中國正在崛起”。
日本想要擺脫美國的束縛,是戰後以來保守派的長遠目標。有些人也許有一個錯覺,以為日本只要“擺脫美國”就意味著走和平自主的路線,其實未必如此。翻開戰後的亞洲史,不難發現,戰敗後的日本對美國的基本態度是一方面緊隨其後,是個忠實的跟班;另一方面,又很不心甘情願,抱著“臥薪嘗膽”的心態。不少日本專家就指出,1945年是日本的第一次敗仗,當時日本吃了兩顆原子彈,之後對美國就服服帖帖,畢恭畢敬。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經濟泡沫鼎盛時期,意氣風發的日本有意要向美國説“不”,日本輿論界也相應配合,開展“要排名世界第一、還是安居世界老二”的大論爭。但在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後,日本人終於承認再次打了敗仗,這次是金融戰爭的失利,被稱為第二次敗仗。1996年4月美日首腦對安保條約的“重新定義”,再次確定了兩者主仆的關係,這可以説是日本第二次敗仗的産物。
與吃了兩顆原子彈的第一次敗仗和金融戰爭失利的第二次敗仗相比較,日本民主黨政權2010年上半年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和白宮鬧點情緒後便升白旗全面投降,可以説只是小兒科了。
在美國駐日的軍事基地問題上,對美國而言,最好的安排是日本人出錢讓美軍無限期地駐守下去;與此相反,日本則希望在美國的諒解下,逐步收回軍事基地,讓自衛隊早日取代美軍的地位。日美普天間基地的爭執正是兩者在這一問題上的博弈。而事實説明,民主黨不是旗開得勝,而是徹底地打了一場敗仗。
釣魚島海域的撞船事件,正是民主黨在普天間基地問題上碰壁、美日兩國急於緩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力圖加強美日安保的背景下發生的。對美國而言,這事件同時也提供了它積極插手有關紛爭、“返回”亞洲鞏固其盟主地位的良機。
“核武裝”論名正言順
那麼,美國“回歸”亞洲之後,中日關係有著什麼樣的特點呢?一個最明顯的特徵是,日本大眾傳媒比以往任何時候更加毫不忌憚地鼓吹“中國軍事威脅論”。不僅是被公認為保守的《讀賣新聞》有這樣的報道傾向,即使是以自由派自我標榜的《朝日新聞》也相去不遠。去年12月27日的《朝日新聞》的頭版頭條加上內頁兩大版有關中國軍事問題的特輯,其目的無非是要渲染中國軍事力量之崛起,從而為日本擴軍及日美加強軍事同盟尋找理論依據。
日韓急建“同盟”關係,一面加強美日軍事同盟,一面大肆渲染“中國威脅”的輿論,如此這般在日本國內有更大的市場。在今天“總保守化”的日本政壇,修改憲法已經不是問題了,接下來令人關注的就是核武裝的話題。在過去,這是一個敏感問題,誰提這個問題,誰就得下臺,現在完全不同了。現在核問題已經可以名正言順地提到桌面上了。
簡而言之,儘管今天的東北亞還處於“有驚無險”的階段,但隨著充滿火藥味言行的升級與加劇,及部分政客有意無意觸摸和玩弄過去被視為“避之為吉”的敏感牌,誰也不敢保證東北亞不會出現“擦槍走火”的可能性。 (卓南生 作者為新加坡旅華學者、北京大學客座教授、日本龍谷大學名譽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