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內閣“新手上路”,欲往何方?

時間:2010-12-29 14:34   來源:解放日報

  主持人:解放日報記者 成珞 見習記者 王少喆

  嘉賓:王少普(上海交通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劉江永 (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

  頻繁換相有多重因素

  記者:二戰後,日本已更換30多位首相,2006年以來,無一任首相執政過一年。今年6月鳩山下臺,表明民主黨也難逃怪圈。此亂象原因何在?

  王少普:近年來日本政權更換頻繁,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日本國內外面臨變局,日本政府應對難度增大。就國內言,新中間階層(即白領階層)增加,少子高齡化出現,經濟復蘇乏力,民眾的革新要求和不安全感增強。就國際而言,多極化趨勢更明朗,國際環境更複雜。二是體制問題。選舉政治需金錢運作,日本政治家常以合法途徑入不敷出為由,建立斂錢“灰色渠道”,權錢交易難去除。日本政體為議會內閣制,多數黨黨首任首相,黨首更替、議會提出不信任案,都可能迫使首相辭職。當初,自民黨對內不能滿足改革要求,對外不能適應多極化趨勢,加之金錢醜聞迭出,被選民拋棄。民主黨上臺進行了改革,但金錢醜聞仍不斷;在世界性金融與經濟危機下,通貨緊縮和財政赤字加劇,兩者相剋,投藥甚難;民主黨內鬥又甚于自民黨。對外政策由鳩山的“美亞平衡”向菅直人的重視美國“威懾力”大幅動蕩,先是對美緊張,後又與華啟爭。內外交困,菅內閣支援率已降到25%以下,很可能重蹈前任短期顛覆之轍。

  劉江永:除了內外兩方面的原因,其他的一些因素也不容忽視。在資訊社會,電視、網路、報紙等多種媒體對民意影響增大,而民意對政權穩定又産生較大影響。在選舉過程中,除了傳統“拜票”的選舉方式外,利用各種媒體展示形象,迎合大眾視覺、聽覺和心理是必不可少的。而日本媒體有關政府支援率的統計和影響力,對選舉結果的影響也在增大。日本各種勢力在這方面的較量加劇。相比之下,傳統的以經濟界固定的金錢支援、工會組織、宗教團體等為後援的相對定型的政黨選舉格局發生了變化,流動性和不確定性增大。

  戰後60年多來日本政治和經濟相互影響的規律值得注意。通常在日本經濟增長時期,日本政權就比較穩定;反之就更疊頻繁。如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吉田茂、佐藤榮作內閣都是長期執政。80年代日本經濟鼎盛時期,中曾根康弘也執政5年之久。而90年代日本經濟蕭條,首相也像走馬燈似的換人。21世紀初日本經濟出現溫和復蘇,小泉純一郎又長期執政。而安倍內閣後,日本經濟又開始不景氣,首相也頻頻更換。從政治心理學看,經濟繁榮,選民往往求穩怕亂,客觀上有利於政權穩定;經濟低迷則容易引起民眾不滿,希望變革。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政治社會穩定有利於經濟民生的發展,而政局不穩,經濟政策缺乏連續性則不利於經濟回升,政治亂象還會打壓股市,妨礙經濟增長。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