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不做“世界第一堵”

時間:2010-10-18 15:46   來源:長江日報

  即便是在向國際性大都市目標邁進的過程中,還是有不少“世界第一”的頭銜不受我們待見,比如堵車。

  日前,在第六屆中國交通高層論壇上,北京交通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繼孚就明確表示,北京交通絕不是媒體所炒作的“首堵”。為了使“並非世界第一”的結論更具説服力,郭繼孚還拿出了具體數字作對比,比如“北京的平均出行時間是59分鐘,住在紐約郊區乘坐市郊鐵路進城耗費1到2個小時的大有人在”。 他由此説明,交通擁堵是城市發展中遇到的一個有規律性的問題,紐約在上世紀三十年代、東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都遇到了這樣的問題,“當時的東京路網平均時速低於15公里”,而現在北京五環以裏的平均路網速度以及二環以裏的平均路網速度不低於東京和倫敦。

  這説明儘管堵車已經是大城市無法回避和否認的問題,但“世界首堵”還是一個很令人介意的頭銜。我沒有專門研究過這種數據對比的科學性,但可以看得出的是,這個“世界首堵”的頭銜顯然比日益嚴重的堵車問題更具刺痛感,摘掉“壞帽子”,排好位次比解決問題更加急迫,更加重要。雖然作為市民來講,恐怕不會覺得“世界首堵”和“世界第二堵”、“世界第三堵”有什麼質的區別。每天堵在路上的人,也不會因為“並非世界第一”而縮短堵車的時間,獲得多大的安慰。

  現如今,堵車已經成為我們評價一個城市必然會談到的一個話題,一個堵車嚴重的城市也很難得到一個好評。是不是“世界首堵”或許需要嚴格的測算和對比,但堵車嚴不嚴重,每個人則完全有資格、有權利説話。因為無論是開車的人,還是搭乘公共交通上班的人,對堵車都有再切身不過的感受和認識。而“頭銜”和現實之間的區別表明,在堵車這樣的問題上,在城市管理者和市民之間,關注的對象有怎樣的差異,誰的感受更加重要一些。

  把堵車單純歸結為“城市發展的規律性問題”已經成為一種最具市場的做法,相類似的稱呼還有“城市病”、“大城市通病”等等。這種“規律性認識”的言下之意在於,堵車這樣的問題對於城市尤其是大城市而言不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必然性。基於這樣的定性,“城市發展的規律性問題”解決起來壓力便小了很多,解決好了是創舉,解決得不好也是客觀必然,乃“人力不可抗拒”之因素,市民需要做的就是順應規律,少發牢騷。

  這樣的“規律性問題”不僅只有堵車一項,還包括人口膨脹、房價高昂、環境惡化、公共資源緊張等等。但是就拿堵車這樣的問題來説,還不要忘了,我們還是一個公車數量和公車消費世界最高的國家,這可不是“城市發展的規律性問題”,這個“世界第一”的頭銜也是板上釘釘,有數據為證的。(李瓊)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