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富人捐款折射社會財富觀

時間:2010-08-10 00:07   來源:《新京報》

  對美國人來説,慈善並不是萬能的,但慈善所指向的社會財富觀和財富文化,卻超越了捐贈的固有內涵,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富裕帶給社會的積極影響。

  4日,美國40位億萬富翁公開承諾,將捐獻自己的一半財産服務社會。這一消息不僅讓富人感到震驚,也足以讓平民及貧困者感到欣慰。

  美國富翁為何會如此慷慨,民間對此猜測不一。有人認為富翁捐錢是為了避稅,因為美國近期宣佈,將準備恢復徵收暫停一年時間的遺産稅,這對許多富豪來説無疑是個壞消息。在小布希任期內,富人的稅賦逐年減少。由於金融危機,美國在2010年暫停徵收遺産稅。如果奧巴馬在2011年恢復45%的遺産稅,預計2011年美國全年的遺産稅收入將超過300億美元。

  不管原因何在,這些富豪的義舉值得肯定。如果能夠像比爾蓋茨所希望的那樣,成立一個高達6000億美元的慈善基金,那麼這個數字將接近墨西哥一個國家的GDP。對於一個私人的基金會來説,這筆巨大的財富,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使用空間。即便這個數字達不到預想的6000億,40位富豪的財産半數捐贈,也會提供許多政府不能實現的償付能力。

  富豪雖有能力行善,但慈善事業作為一個國家財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卻需要制度性的保障。一個人致富後,如何使用這筆財富是自己的事情,但如何讓社會體會到財富帶來的積極效果,則體現了一個社會的財富觀。這種財富觀需要制度性的保障,比如美國聯邦政府稅法規定:富人每捐贈3美元,聯邦政府便會減免1美元或更多稅收,同時也會免去相應地産稅的徵繳。相比來説,印度因為缺乏有效的免稅機制,富人們捐贈的熱情並不高漲。貝恩諮詢公司的研究報告顯示,2009年,印度慈善捐款總額為75億美元,相當於該國GDP的0.6%,這個數字遠低於美國的2.2%。

  相比捐款的規模,慈善捐贈的使用對象才是決定捐贈成敗的關鍵。這些捐贈主要體現在政府不能滿足的償付領域,或者政府投入嚴重不足的地方。例如在較長時間中,蓋茨基金會一直針對全球的艾滋病防治投入大量人力財力,這為聯合國和許多非政府組織的工作提供了協助。而這些領域也是一國政府不能全面覆蓋的部分,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資源,形成捐助與受助的良性迴圈才是明智的做法。

  對美國人來説,慈善並不是萬能的,但慈善所指向的社會財富觀和財富文化,卻超越了捐贈的固有內涵,讓更多的人享受到富裕帶給社會的積極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説,社會的發展不能僅僅從簡單的數字上下結論,更需要看到人們面對財富時的愉悅和滿足。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