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減排與國際呼應

時間:2010-08-06 13:3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8月2日至6日,聯合國今年第三次氣候變化談判在德國波恩舉行,近190個國家的4500多名代表參加本次談判,為年底在墨西哥坎昆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做準備。發達國家在具體減排目標和《京都議定書》存續等核心問題上,仍然不願承擔應有的歷史責任、法律責任,談判前景並不樂觀。這與中國積極推動全球減排和氣候變化談判,形成鮮明對比。

  在自身減排方面,中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的速度和水準,已居全球前列。1990年到2007年,全球單位産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平均下降了15.4%,美國下降了27%,發達國家平均下降22%,發展中國家平均下降10.2%,中國則下降了49.2%。中國的新能源發展已取得了4個全球第一:水電裝機全球第一、太陽能熱水器利用規模全球第一、核電在建規模全球第一、風電裝機增速全球第一。

  在未來減排承諾上,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水準比2005年下降40%—45%。在發達國家工業化歷史進程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在15年內實現如此高強度的減排。

  在積極推動全球減排和氣候變化談判方面,目前中國已獲得聯合國簽發的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減排量佔全球的48.35%,居世界第一位;中國的太陽能板和風電設備的出口量,也位於國際前列,這些都為全球減排作出了可觀貢獻。

  西方國家近期熱炒的中國“被成為”全球第一大能源消費國和已成為溫室氣體最大排放國。其實,中國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階段,需要大量能源和碳的存量積累,如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建設等,而發達國家已經完成這一過程。中國的每人平均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所支撐的消費還只是溫飽水準。大多數中國人的碳排放只是用以滿足基本需求,無論從經濟發展還是從改善人民生活的角度,能源消費量持續增加都是可以理解的。即使不久後真的會成為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國,中國的每人平均能耗仍遠低於發達國家。

  此外,中國在國際産業大轉移中被作為世界工廠,在中國境內生産的産品所內涵的碳排放,並沒有為中國人消費,而是出口到每人平均碳排放已經很高的發達國家消費。這是人們應該注意到的。

  當前的氣候變化談判要想獲得成果,發達國家應正視他們在減排上的歷史責任、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應該率先進行大幅度減排,到2020年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排40%。低於這個目標就會阻礙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

編輯:于斯文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