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馬鈴薯總統”萊赫 卡欽斯基,實行內閣制的波蘭總統選舉原本不會顯得很重要。儘管總統也是普選産生,但由於總理掌握內政、外交大權並領導政府對議會負責,總統更多作為國家代表出席國際活動,是禮儀性、象徵性的人物。
然而萊赫 卡欽斯基自孿生哥哥、“馬鈴薯總理”雅羅斯瓦夫 卡欽斯基下臺後,卻將原本應是虛應故事的“總統權力”,如總理議案否決權等大棒舞動如風,使得總理圖斯克推動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措施無法落實,也使得波蘭“5年內加入歐元區”的努力遭到嚴重阻撓,這一切迫使執政的公民綱領黨不得不認真對待這個原本不受重視的選舉,派出眾議院議長科瓦羅夫斯基這樣的強將出戰,以期志在必得,從而確保選出一名“可以與政府和總理合作”、不至於繼續玩“二頭政治”的新總統來。
如果不是“馬鈴薯總統”萊赫 卡欽斯基,公民綱領黨也許本無需這樣興師動眾,因為不論卡欽斯基兄弟所屬的“法律與公正黨”派出哪一位參選,在萊赫生前,他們的支援率都遠低於公民綱領黨。儘管許多波蘭人喜歡萊赫的清廉、坦率,但對他的固執、排他頗不以為然,更早已厭倦了總統和政府間沒完沒了的扯皮,厭倦了波蘭在這種扯皮下“除了和美國,跟誰都不對付”的惡劣外交氛圍;儘管波蘭人素以民族自豪感著稱,但既和西鄰德國交惡,又與東鄰俄羅斯齟齬,這樣的日子著實沒什麼令人羨慕的。相比較而言,雅羅斯瓦夫的人緣比萊赫更差,因為許多波蘭人認為他不如萊赫正直、坦率,卻比萊赫更死板固執、更不善於和他人合作。
然而政治沒有那麼多如果:4月10日的一次飛機失事,讓萊赫 卡欽斯基和一大批波蘭精英突然辭世,也讓總統選舉被迫提前,儘管候選人有10名之多,但誰都知道,真正的對手只有兩個:科瓦羅夫斯基和雅羅斯瓦夫。
萊赫的意外讓原本並無挑戰力的雅羅斯瓦夫一下平添了許多同情分,加上痛定思痛的他在大選中出人意料地表現出溫和、妥協的一面,吸引了不少中間選民的支援,據第一輪投票初步結果,科瓦羅夫斯基得票率約為46%,而雅羅斯瓦夫則為33%,由於兩人得票均不過半,根據波蘭選舉法,他們將在7月4日舉行第二輪決選。
按照許多評論家的説法,雅羅斯瓦夫能夠將選舉拖入第二輪本身就已經是一個勝利。之所以有這樣的成就,萊赫的同情分只是一個方面,波蘭在歐盟中是唯一基本未受經濟衰退影響、且游離于歐元危機之外的國家,這固然可以被公民綱領黨政府解釋為治國有方,卻更可被雅羅斯瓦夫説成是萊赫阻撓波蘭“歐盟化”、尤其阻撓波蘭加入歐元區的功勞。至今仍在發酵中的希臘等國債務危機,讓歐元這塊原本的金字招牌變得暗淡無光,許多波蘭人據此認為,如果順利選出一個和總理同一黨派的總統,讓加入歐元區的節奏加快,也許未必是波蘭的福音。
第二輪選舉只有很短的準備期,落後的雅羅斯瓦夫能否翻盤,一是看其他8位候選人的支援者的選票流向,特別是排名第三的左翼政黨、民主左派聯盟候選人納皮耶拉爾斯基支援者的動向,二是看歐盟和歐元區會否再爆出類似希臘、西班牙或匈牙利那樣的驚人消息。而總統選舉的結果,將不會改變波蘭的政治版圖,但會影響波蘭融入歐盟和歐元區的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總統選舉的投票率達到52.3%,這是這項原本並不重要的選舉自舉辦以來唯一超過50%投票率的一屆,此次因為眾所週知的特殊原因,選舉被提前到6月這個傳統上波蘭人外出旅行的假期,能創出這樣的成績更是難能可貴。不論雅羅斯瓦夫或科瓦羅夫斯基選前都曾表示,希望投票率提高,並稱如果投票率能破50%,將是“民主的勝利”,從這點上講,他們都是選舉的勝利者。(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