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直人要把日本經濟引向“第三條路”?

時間:2010-06-18 11:10   來源:新華網

  日本政權再次更疊,新首相菅直人揚帆啟航,現在看來還算順利。目前,菅直人內閣支援率上升到58%,民主黨的支援率也比自民黨多了十幾個百分點。別的不説,今年參議院選舉民主黨對勝利有了很大信心。如果參議院選舉獲勝,對菅直人政權繼續執政將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菅直人擺脫民主黨前幹事長小澤一郎的政策深得人心。在人事安排上,小澤派的人沒有重用。在短暫的鳩山時代,鳩山和小澤是兩大巨頭,鳩山深受掣肘之痛。這次小澤因金錢醜聞重重跌了一跤,辭去了幹事長職務,行事也很低調,在與新幹事長枝野幸男交接會談時表示,願以一兵一卒的身份為民主黨效力。不過,小澤現在滿身瘡痍,但能屈能伸,被譽為政壇“不死鳥”,如果菅直人繼續採取擺脫小澤的做法,到今年9月份民主黨黨首選舉時,將會遇到第一道坎。因此這種政策是把雙刃劍,把握度十分重要。這對菅直人是一個考驗。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建議在黨首選舉時還是要和小澤合作,同時也希望小澤能夠自律,不要出格。

  在重建日本經濟上,菅直人提出“第三條道路”,很吸引人的眼球。第一條道路是日本高速增長時期的路線,以田中角榮的日本列島改造論為代表,大力修建道路、港口等基礎設施,提高了經濟增長率,缺點是浪費太多,有很多屬於政績工程。第二條道路是小泉純一郎提出結構改革路線,重視市場,重視競爭,放寬規定,促進民營化,結果出現了“勝組”和“敗組”,社會差距拉大。第三條道路與之相對,是解決經濟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産生新需求,造成經濟增長。

  眾所週知,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十年執政中鑄就了一個第三條道路的時代。“第三條道路”是介於歐美現實資本主義的兩種模式———美國的新自由主義模式和歐洲大陸的社會民主主義模式之間的一種資本主義模式。在“第三條道路”新型理念的引導下,布萊爾在政治、經濟、外交、社會諸多方面取得了成就,備受稱讚與好評。1998年4月,菅直人作為民主黨代表時曾一度提出這一理念時,被認為受到了布萊爾的影響,因為此前一個月他曾在東京會晤了布萊爾。此後,菅直人的第三條道路沒有怎麼提過。去年11月,他在自己的網頁上寫道,“不重復過去錯誤的經濟運營中的‘第三條道路’是什麼,現在正處於深入思考中”,這次菅直人在國會發表的演説中,描繪的日本型的“第三條道路”也許正是這種思考的結果。

  但菅直人提出的第三條道路在日本是沒有走過的道路,缺少明晰的路線圖,雖然聽起來響亮,但不夠具體。大和綜合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熊谷亮丸認為,如果不提倡競爭,第三條道路可能走不通,因此有必要與第二條道路融合。糾纏于第三條道路的議論,導致對市場原理的厭惡和走增稅路線,有可能失之偏頗,傾向於侵蝕日本經濟競爭力的“大政府”,重回過去曾有過的“護送船團時代”,這不又回到第一條道路上去了嗎?

  總之,第三條道路還是一個未知數。只能聽菅直人解釋。聽其言,觀其行,更重要的是日本國民要看菅直人如何做。

  財政問題是菅直人新政權的一大課題,日本國家債務總額已達883萬億日元。佔G D P比率在發達國家中最高。“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去年眾議院選舉時還是在野黨的民主黨為了拉選票,對社會保障的承諾過多,育兒補貼、高中實際上的免費、高速公路免費、養老金補貼、農戶補貼等,兌現每項承諾所需費用都以萬億日元計,被人喻為“撒錢”。鳩山由紀夫上臺後財政赤字創新高。發行國債首次超過稅收。

  菅直人同樣面臨這一問題,如果繼續兌現承諾,就要出現更大的財政赤字,如果不兌現承諾,就會失信於民,現在菅直人雖然沒有否定民主黨眾院選舉時四年之內不增稅的承諾,但已聲稱要討論增稅的問題,育兒補貼不能全額發放。雖然提出新增長戰略,但能否實現增長目標,還是未知數,但已經決定要減少法人稅,從40%降到35%,這意味財政收入進一步縮水。由於希臘主權債務危機的爆發,目前,日本重建財政問題已經引起國際上的關注,如何既重建財政,又不告別民主黨的“撒錢”路線,這是一種兩難選擇。

  總之,菅直人政權面臨諸多難題,能否渡過難關,成為長期政權,重建日本財政,這需要菅直人具有很強的應變能力,發揮自己的領導水準。(何德功)

 

編輯:栗琰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