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臺灣應掌握大陸善待自己的歷史機遇

時間:2010-03-09 10:15   來源:台灣網

  美國《世界日報》8日發表社論指出,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兩岸過去一年的互動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呈現出和平發展良好勢頭”,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也邁出重要步伐,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正逐步推進,“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由於是兩岸互動,這些正面語言,對馬當局的大陸政策而言,當然也是一種支援和肯定。

  前瞻未來一年工作,溫家寶表示,“我們要繼續堅持發展兩岸關係、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大政方針,牢牢把握和平發展的主題,不斷開創新局面。密切兩岸經貿金融交往,深化産業合作,支援在大陸的臺資企業發展,維護臺胞合法權益”。“通過商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促進互利共贏,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社論説,溫家寶的樂觀期待,就是兩岸兩會今年上半年能否按原定計劃順利簽署ECFA。然而這不是大陸所能完全主導的,既要看臺灣當局的作為,也要看綠營的態度能否自我轉圜。

  針對綠營對ECFA的反訴求,特別是對臺灣農民利益的計較,大陸領導人對臺灣農民的喊話很直接,溫家寶此前説,“對臺灣農民,大陸可以讓利”。胡錦濤在年前也説:“會充分考慮臺灣農民的利益。”這些都是善意的連續釋放。

  臺灣人民究竟該如何看待兩岸經貿關係,如何看待兩岸未來,當然和ECFA直接相關。大陸領導人承諾對臺灣人民“讓利”,但此一訊息如何在臺灣現實生活能夠充分體現出來,換言之,“讓利”的承諾如何兌現,而且在簽署前就能提供保單,或是一個重要的考驗。

  從現實觀點看,綠營執政已證明“臺獨”的不可能,而且會帶來深重的危機。而且顯現在過去20年臺灣整體發展相對於亞洲四小龍大幅落後,推究根本原因就是出於綠營預設的“臺獨”情結,非但民主化成為民粹化,對外經貿發展相對周邊地區更是相形見絀、持續萎縮。

  社論指出,兩岸能否順利簽署ECFA,在臺灣已成為兩道政治習題,一是兩岸政策反映出的認同分裂;一是地方選舉反映出的藍綠鬥爭。前者涉及的是兩岸未來的發展方向,在“統獨”和維持現狀的三個選項中角力、打轉;後者則出在地方選舉的利益分歧,農民利益在選舉中成為爭取選票的重要訴求。雙方都希望能給農民帶來利益。

  前者就像臺灣“行政院長”吳敦義響應綠營民代時説,若簽署ECFA有任何“統一”字眼,他辭職。這就是維持現狀的表述、將就綠營的妥協語言。後者的主戰場在地方選舉,例如農民利益集中于臺灣中南部綠營地盤,且聲音特別大。

  國民黨能給的條件就是農産品不開放,已開放的不減稅。國民黨在中南部不能不要選票,馬英九要競選連任選票來自全島,當然也不會怠慢。

  吳敦義形容:面對外部競爭,若兩岸不簽ECFA,“臺灣哪個行業都要倒”,對臺灣非常危險,“不簽就有立即沒頂的危險,就完了”。吳敦義或許言重了,但臺灣若要持續發展,若要保持既有的經貿優勢,綠營就該拿出行得通的更佳選擇,而非一味地反對而無其他替代方案。大陸領導人對臺灣所以會一再釋出善意,那是歷史造成的機遇,臺灣接受與否,也意味著對歷史機遇的認識,必要有一最佳掌握。

  社論最後説,不必諱言,兩岸未來的走向已經很清楚,至少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臺灣不可能自外于大陸市場,也必然走向大中華經濟圈,共同參與大陸崛起新一輪的整合。以歷史機遇言,ECFA不過是起步而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