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遏“獨”維和有共識

時間:2005-09-30 10:37   來源:


  美國與中國合作一起遏“獨”維和,不牽涉臺海問題國際化;若美國支援“臺獨”,即危害臺海和平,才是干涉中國內政。

  胡錦濤主席十三日在紐約與布希總統會談時,主動邀請美國與中國一起維護臺海的和平與穩定。臺灣方面和美國的政治學者解讀為中國大陸邀請美國“共同管治”臺灣海峽。有不少觀察家表示訝異,認為胡氏這項倡議與北京歷任領導人“堅決反對臺海問題國際化”的傳統立場迥異。也有政治學者研判,胡氏此項倡議對以往政策有重大調整,體現北京對美國在臺海的既得利益有所承認和顧及;同時也是就兩岸關係作出的一項重大決定,便於北京領導層貫徹“發展第一,統一第二”的既定方針。由於外界的評論有不少誤解誤判,中臺辦及時作出了準確的解釋。

  澄清“邀美共管臺海”

  中臺辦副主任王在希最近在北京會見了香港傳媒及臺灣傳媒駐港機構高層人員訪京團,當被問到應怎樣理解胡布在臺海問題上的會談時,王在希表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兩岸統一是中國人民內部的事,是中國的內政問題,這一點我們一直是強調的。中美之間有過三個公報,美國一再表示將恪守一個中國政策,多次表示不支援‘臺獨’。所以,希望臺海和平穩定、反對‘臺獨’分裂活動,這是中美兩國領導人的一項共識,因為這不僅符合兩岸中國人的根本利益,也符合亞太地區以及美國人民的利益。中美在遏制‘臺獨’問題上有共識,也有合作空間。所以我們希望美國能夠按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原則,繼續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堅定地反對‘臺獨’分裂活動,共同維護臺海地區和平。但是,這不牽涉到臺灣問題國際化的問題。”

  王在希這個回應很清晰。概括來説,就是美國與中國合作一起遏“獨”維和,不牽涉臺海問題國際化;若美國支援“臺獨”,即危害臺海和平,才是干涉中國內政。

  民進黨扁政府一向主張臺灣問題國際化,既然他們把胡氏的倡議理解為大陸“邀美共管臺海”,不是正中下懷嗎?但他們的反應恰恰相反,不惜以“北京放棄內政不容外國干涉的原則”為藉口,進行嘲諷和抨擊。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他們心裏明白,問題不在於大陸“邀美共管”臺海,而在於北京促美共同遏阻“臺獨”,是針對他們繼續推動“法理臺獨”的戰略部署,因而他們如聞喪鐘一樣驚惶失措。正如王在希指出,中美兩國在遏“獨”維和上既有共識,也有合作空間,若美國接納胡氏的倡議,在這方面形成合作機制乃至中美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將降低或改變“美日安保共同宣言”把臺海列入戰略目標的意義和作用,使“臺獨”勢力失去唯一的“戰略同盟”依靠。美國一向自視為臺海現狀的“裁判者”和“管理者”,對其在臺海的戰略利益決不會輕易放棄,對此北京當然有自己的原則和看法,但在策略上和做法上,胡氏極其靈活、務實地顧及美國的既得利益,因而也達到了最大限度把“臺獨”勢力孤立起來的戰略目標,所以民進黨扁政府已感覺到大事不妙。

  中美關係已非“雙不確定”

  臺灣學者朱雲漢在八月十五日發表的《美國的躊躇,臺灣的懸空》一文指出,美國現階段希望兩岸關係維持一種僵而不破的局面,不宜太緊張,也不需要太緩和,太緊張容易導致失控,太緩和會減低臺灣對美國的安全依賴。目前美國只能將臺灣放置在一種戰略懸空狀態,因為美國自己也還沒有摸索出回應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最佳戰略對策。美國仍無法對中國崛起的戰略意涵做出決斷性的結論,因此其中國政策也將持續在偏重圍堵與偏重交往兩者間來回擺蕩。美國七月公佈的中國軍力報告,指中國正面臨一個“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其實這種描述乃是美國自身戰略處境的一種心理投射。

  這個論述相當中肯,前“陸委會”副主委、現任歐亞基金會副執行長黃介正認為,臺灣正面對中美均處在戰略十字路口的“雙不確定”情勢。但形勢發展很快,在朱、黃兩位論述發表個半月後,“雙不確定”已變為“雙確定”了。在胡氏向布希提出中美共同維護臺海和平後僅一個星期,美方就作出積極回應。本月二十一日,主管美中關係的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在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的講話中強調,中國並不尋求傳播激進的反美意識形態,中國也不相信其前途取決於從根本上推翻現有的國際體系。簡言之,今天的中國不是昔日的蘇聯。佐立克指出,冷戰理論和實力均衡政策都不適用於美中關係,“我們與中國相互間的聯繫太多,我們無法疏遠中國”,“既然過去的理論都不適用,那我們應當怎樣看待中國?”答案就是美國期許崛起的中國能履行國際社會一分子的責任,希望與中國開展和加強合作。

  佐立克雖然亦説到美國對中國有“一鍋子快要沸騰的焦慮”,但已不再強調“中國威脅論”。他發出的資訊顯示,美國對於中國崛起可能危害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利益的疑慮開始降低,而處於戰略十字路口的布希政府,亦傾向選擇與中國對話與合作、建立互信、實現雙贏的路向,而非選擇不惜一切代價全力遏制中國的對抗之路。這即使不能説是美國回應中國崛起的最終確定的戰略對策,至少也是布希政府經過多年摸索後得出的結論。中美關係發展最近出現“雙確定”的信號和資訊,與近期雙方合作取得重大成果有直接關係:

  一、“胡布會”頻密進行,有利增強互信,併為中美各方面的實質關係發展提供重要驅動力。八月初,副外長戴秉國與副國務卿佐立克在北京展開首次戰略對話,就是落實去年十一月“胡布會”提出的中美定期舉行高層對話(半年一次輪流在兩國舉行),顯示布希贊成胡錦濤的提議,將兩國各項合作與分歧的議題,提升到戰略高度的對話平臺,尋求有系統、有機制的、全面性的協調與控管。

  與中日友好對美更有利

  二、中國大力促成的朝核問題第四輪六方會談,無論在會期時間、會談形式的多樣性及具體成果方面均有突破。在六方會談框架內的雙邊會談密集,形成了獨特的“會中有會”,而且在談判時間上不設限,沒有出現以往那種談不攏就算了的局面。此輪會談在本月十九日通過共同聲明,朝鮮首次承諾放棄一切核武及核計劃,儘快重返《核不擴散條約》。雖然出現“各自表述”分歧的情況,但仍然是一大成就,因為這個文件共同表述共識,至少緩和了局勢的惡化,並使這個機制有繼續運作的可能。此一進展還有可能使六方會談日後形成一制度化的東北亞多邊安全機制。故臺灣方面擔心,“這是否會導致臺灣邊緣化,在此機制中被其他大國左右,尤其是中共一直在六方會談中扮演關鍵角色”。

  三、在九月十三日“胡布會”上,胡倡議美國與中國共同維護臺海的和平與穩定,布希重申堅持一中政策、遵守三個聯合公報和反對“臺獨”,佐立克接著在理論和戰略的高度作出論述和回應,顯示布希政府已接納胡的倡議,在實質上弱化或改變“美日安保共同宣言”把臺海列入戰略目標的意義和作用。美國為了能有效掌控亞太事務以確保其霸權地位及戰略利益,也為了維持其“臺海現狀管理者”的角色,需要在亞洲尋找可靠的盟友和代理人。就如同英國在歐洲扮演的角色一樣,日本已成為“亞洲的英國”,即美國在亞洲的忠實盟友。但在中美共同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合作建立後,對美國來説,“美日同盟”與“美中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就不是二擇一的單選題,而是唯二選擇,即同時與中、日維持良好關係對美國更有利。在這種戰略架構下,美國將發展出一套更精細的操作機制,更有效遏阻“臺獨”和維持臺海現狀。如此,民進黨陳水扁執政領導的臺灣,就由“戰略懸空狀態”,走向“戰略邊緣狀態”。

  “臺獨”沒有戰略空間

  在現時的國際大氣候和大戰略背景下,陳水扁實際已無“戰略”可言,無論是戰略戰術問題大多是美國為他下指導棋,龐大軍購案就是典型例子,扁府在軍購上儘量滿足美國的勒索,是為了得到美國“協防”,但由於在野黨和民間強烈反對,軍購案至今仍未能提上“立法院”審查。美國國防部官員最近雖然威脅:“如果你們不能捍衛自己,美國也不能協助防衛你們”,已充分暴露了美國協防臺灣是假,以軍售牟取暴利是真。臺灣當局如果還有點“戰略意識”的話,只要回到“九二共識”基礎與大陸對話,改善兩岸關係,美國就不敢如此蠻橫霸道、予取予攜了。

  (來源:香港大公報;作者:林修祺,資深臺灣問題評論員)
          
                                編輯:海航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