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走向(1)

時間:2001-04-11 09:53   來源:
  隨著2001年1月20日美國新總統宣誓就職日子的臨近,人們對小布希政府可能採取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對華政策頗為關注──
  小布希政府對華政策走向

               對外政策上的"鷹派"?

  在美國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共和黨一向以"鷹派"的面目出現,強調明晰國家利益,加強軍事力量,開展強勢外交,利用盟友關係,甚至奉行單邊主義,保持美國在國際上的主導地位。不過,由於小布希缺乏處理對外事務的經驗,其在競選過程中的一些言辭又讓人疑竇叢生,所以有必要對其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的主張進行進一步分析。事實上,儘管小布希本人在國際事務上是個"生手",但他身邊還是有一批共和黨的外交高手出謀劃策。康多莉扎賴斯、科林鮑威爾、保羅沃爾福威茨都是未來布希政府在對外政策上的重要幕僚。
  在國防政策上,小布希主張建立大規模的國家導彈防禦(NMD)系統,為此不惜損害《反彈道導彈條約》;他和戈爾一樣要求大量增加軍費用於研製後冷戰時期的武器系統,但小布希反對《全面核禁試條約》;他還主張重整軍力軍威,振興士氣;在對外干預問題上,小布希反對"隨意"用兵,削減美國承擔的維和義務,甚至包括從巴爾幹撤軍,主張重新評估海外駐軍,確定國家安全的優先次序,明確目標和環境,進行"重點干預";在與盟國的關係上,小布希主張密切與日本的關係,讓歐盟承擔更多的義務。不過,他在國家導彈防禦系統等問題上的主張頗讓盟國擔心;事實上,美國共和黨和民主黨在對外政策目標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只不過在具體的實施方式和側重點上有所不同。民主黨的對外政策較多地強調國際合作,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而共和黨的主張更注重實力、軍備、威懾。小布希不過在某些方面秉承了共和黨的一貫主張而不可能有什麼出格的舉動。

             從"戰略夥伴"變成"競爭對手"?

  美國總統克林頓執政期間主張同中國建立面向21世紀的"戰略夥伴關係",而小布希在競選中曾把中國稱為"戰略競爭者",這是否意味著其新政府會重新定位對華政策?
  國際關係學院范士明教授認為:雖然小布希發表了一些似乎不利於中美關係的言辭,仍然有很多人指出,美國兩黨的對華政策沒有根本分歧,即尋求所謂"接觸"和"遏制"之間的平衡,美國的對華政策不見得因為小布希的上臺有大的改變。因為首先,言辭畢竟只是言辭,特別是政客競選中的言辭大可不必過於當真。克林頓8年前競選時説過的關於中國的話很多人恐怕還記憶猶新,但作為總統的克林頓畢竟不是作為候選人的克林頓,小布希也將大同小異,所謂"立場取決於位置也"(Where you stand depends on where you sit);其次,美國的對華政策不會僅僅根據總統本人的喜好決定,而是複雜的國內政治利益和對國家利益的判斷以及國際環境綜合平衡的結果。雖然總統個人的行為可能影響兩國交往的過程,但對兩國關係的實質影響是有限的。
  所謂"戰略夥伴"不過是一個政治詞彙,它的政策闡釋和學術分析對雙方來講可能會有較大的差別。如果小布希放棄這樣一個表述,未必就是什麼實質性的外交舉措。況且,像有人所指出的,美國政府在過去一年多的政策宣示中,已經不提"致力於建設性戰略夥伴關係"了,首先放棄這一説法的是克林頓而不是小布希。

              對華政策:呈雙重性質

  如何對待中國的進一步崛起和臺海局勢的複雜化,是小布希就任後必須審慎處理的重大外交課題。從各種跡象來看,美國新總統的一個重要任務將是重申對華政策。
  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所副研究員席來旺博士認為: 就目前態勢來看,小布希對美國自身利益的強調會多於對"夥伴關係"的考慮,"戰略夥伴關係"在實際中有日漸降溫之勢。布希的核心智囊賴斯把中國歸納為美國家安全上的"問題",對中國的長期發展前景將保持"警覺"。在東亞以發展同盟關係來促進對華政策意味著,它既要與中國進行積極"交往",又要與其盟友磋商,對中國採取防範措施,並做好軍事上的準備,對中國實行一種介於"圍堵"和"接觸"之間的政策。小布希有可能對一些具體的對華政策進行調整,有時調整的幅度也可能會大些,初期對華態度也可能會強硬些。
  但是,小布希不會對已有一定共識的現行對華政策作根本改變。小布希把中美關係定性為"戰略對手",顯然不符合中美關係的現狀,況且美國在諸多領域需要中國的配合,任何無視或者忽視中國在中美關係中作用的看法都將是短視和有害的,因而不會出現中美關係大的倒退,人們擔心的那種真正的"戰略對抗"更不會輕易出現,然而,維護本國利益畢竟是它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未來小布希也不能不面對現實,在黨內和國內、國際各種因素的作用下,從美國利益出發,現實地解決問題,理性地處理美中關係。所以其對華政策不可能偏離太遠,不會也不敢脫離中美之間達成的三個聯合公報的基本框架。可以預計,實行對華接觸政策仍將是小布希遵循的外交方針,中美關係在今後時期內持續改善與發展的勢頭有望得到保持和加強。
  從長遠看,共和黨總統的如下特徵在發展美中關係方面可能比民主黨更有利。
  首先,它主要代表著大企業的利益,而小布希面臨的外交難題之一就是如何保持美國經濟在全球領先,面對經濟全球化,美國要在經濟上發揮更大作用、保持領導地位,就要妥善處理與歐洲、日本、中國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關係。因而在加強對華貿易和投資方面,小布希的政策力度會比民主黨更大。
  二是意識形態因素比民主黨相對淡化,因而在與中國的"民主"、"人權"對抗方面不如民主黨強硬。
  三是小布希雖缺少外交和國際問題的知識和經驗,但他周圍有一批富有國際問題經驗的人,這些顧問班子大都是曾在老布希時期任職的務實主義者。
  美國新總統的對華政策不會有大的原則性變化。其對華目標仍是:積極開拓中國大市場;力圖把中國納入以西方為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和國際政治體系,以現行的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制定的遊戲規則來約束中國,維持臺灣海峽地區的現狀,避免臺海地區的武力衝突,增強與地區盟國的聯繫,在安全領域加強對中國的制約和防範。總的説來,現行的"接觸加防範"的政策將帶著小布希的特色繼續下去。

              中美關係中的臺灣問題

  臺灣問題一直是中美關係中最主要、最核心,也是最敏感的問題,克氏任內曾提出了"三不"政策,對此,小布希表現得似乎不以為然。而且競選期間還多次表示要加強對臺軍售,支援通過所謂《加強臺灣安全法》,以至臺灣瀰漫著一種親小布希的情緒,核心問題就是希望小布希上臺後在對臺武器出口方面少一些限制。
  臺灣《商業週刊》文章分析説,臺灣朝野瀰漫著一種親小布希情緒,認為他對北京的態度會比較強硬。理由有二:一是小布希曾説,中美不是戰略夥伴關係,而是競爭關係。其實,原來所提的"戰略夥伴"並不是説中美之間只有合作沒有競爭,美國與歐盟、日本之間也都存在競爭和摩擦。夥伴不排除競爭,競爭也不排除合作。小布希的説法更多是出於競選宣傳需要,不會有實際意義。至於另一條理由小布希主張協防臺灣,該文稱,小布希沒有説過要"保衛臺灣",他的準確説法是"協助臺灣人自我防衛"。而這並不是什麼新的説法。臺海一旦發生軍事衝突,美國一定介入,目前只是無法肯定其介入的程度。但可以肯定的是,美國不會因為臺灣問題影響他更大的利益。
  小布希在投票前夕對媒介表示,他不希望臺灣宣佈獨立,也不願看到大陸輕率以武力攻打臺灣,如果臺灣挑起戰爭,美國不會介入。這與美國政府的現行政策沒有本質差別。美國對外關係的謀士們,已經對臺灣問題的分量有了相當充分的認識,沒有理由懷疑其對臺政策會輕易改變。就是臺灣的分析家也認為,美國的政策不會有大的變化,並奉勸臺灣領導人對"競選期間好聽的話不能多聽"。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