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字需女色”,科研豈能不變色

時間:2011-11-08 10:44   來源:廣州日報

  中國科協一項調查顯示:科研資金用於項目本身僅佔40%左右,大量科研經費流失在項目之外。如今到位的科研經費,成了部分人的“圈錢”法寶,甚至有的專家,給錢不要,送什麼都不要,最後給他安排了女色,才肯簽字。(11月6日《新快報》)

  “專家需女色,科研就變色。”在我看來,此屬必然。掌握科研資費的專家早已成了老闆,手中有大把鈔票,安排他們出國旅遊,也索然無味。這不是信口開河,中科院研究員李志曾説,他們所裏很多老師,全世界幾乎跑遍了。所以這些大腕專家更感興趣的是女色,所謂“飽暖思淫欲,女色不怕多。”那些貪官有情婦幾十個,甚至百個,還去嫖娼,而對於“安排女色,才肯簽字”的大腕專家們,送女色也算是“對症下藥”。

  中國人對諾貝爾獎一直耿耿於懷。眼下的學術風氣,不説獲諾貝爾獎,恐怕連出成果都難。有人説如果諾獎在中國古代已經設立,那麼各獎項的得主,就會毫無疑問有中國人。這樣為中國難獲諾獎喊冤,卻不講科研人員急功近利,缺乏科學精神的現實,堪稱愚昧。特別是在科研領域裏,只要能拿到項目和課題,當事人就能當老闆,雇人“共同”研發,支付部分勞務費後,餘下的悉數落入個人腰包。

  科研經費多數是財政撥款,本來教授拿了工資和績效,就不應再拿提成。在香港的大學,教授拿再多的科研經費,自己的收入都沒法增加;美國也有類似規定,教授除了年薪,不能在課題中提成。但在國內,誰拿的項目和課題多,誰就能發大財。

  如今,人們把專家説成“磚家”,並非主觀惡意,而是因為專家們不自愛、不自重。他們不再以科學客觀、實事求是的態度説話,不再憑道德良知説話。他們的言語充滿著奸商的銅臭,其骨子裏也流淌著銅臭的血液。“簽字需女色”,不僅讓科研變色,而且會導致科學墮落。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