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慈善午餐到政府補助的良性互動

時間:2011-10-28 13:56   來源:燕趙晚報

  為提高農村學生尤其是貧困地區和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健康水準,國務院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開展試點,中央財政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試點範圍包括680個縣(市)、約2600萬在校生。(10月27日《新京報》)

  貧困學生午餐補助計劃受到了輿論的強烈關注和高度肯定。雖然這個補助計劃在實施過程中,可能面臨資金管理與補助效用的實際考驗,還要遏制補助資金被雁過拔毛挪作他用,或者學校食堂通過提高價格變相侵吞補助等各種可能,但這一補助計劃的推出,無疑彌補了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地區一個巨大的空白。

  在國務院推出貧困學生膳食補助計劃之前,事實上很多民間慈善組織已經關注到這一問題,並且在此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比如,民間公益項目“免費午餐”從網上發酵造就奇跡,記者鄧飛利用微博創造了公開透明的公益模式,短短5個多月募集善款1690余萬元,為77所學校的1萬多個孩子烹制了免費的午餐。再比如,正在多地舉行的“為了一個雞蛋暴走”的公益項目,參與者需在12小時內走完50公里,並遊説周邊朋友為其暴走行為捐贈善款,所得善款全部用於為貧困地區兒童每天提供一個雞蛋,以補充必要的營養。

  假若沒有這些民間慈善組織對貧困地區學生餐桌的關注,沒有它們用公開透明的方式證實補助學生午餐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國務院此番貧困學生膳食補助計劃,是否會這樣快的推出?這,正是民間慈善組織的優勢所在:它不僅能發現更多被忽視的社會橫切面,而且能夠利用自身嘗試、探索出一種具有專業性和有效性的公益模式,從而積極推動政府部門後續的有效跟進。

  具體到貧困學生的午餐,民間慈善的力量必然是有限的,更多還是要推動政府部門的關注和介入。從這個意義上講,“免費午餐”公益項目顯然是成功的,它不僅促成了政府部門快速地推出補助計劃,而且還為之探索出了具體可行的操作模式,讓政府部門的膳食補助計劃可以直接套用。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對民間慈善組織行動的關注和跟進,同樣值得肯定,它沒有忽視民間組織的有益探索,而是很快接過了屬於自身責任的接力棒。這樣的互動模式,應該成為未來慈善的主流。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