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多少“化裝”的公款旅遊?

時間:2011-07-14 13:36   來源:光明日報

  四川峨眉山市符溪鎮幾名幹部“化裝”公款遊港澳,被網友爆料後,受到紀委及時處理。據報道,在這幾位黨員幹部填寫的《中國公民往來港澳地區申請審批表》中,申請事由為旅遊,政治面貌為非黨員,工作單位為個體戶或無業。事情曝光後,峨眉山市相關部門進行了調查,並及時公佈了處理結果,整個過程僅用73個小時。

  近年來,公款旅遊已被明令禁止,且相應監管也越來越嚴厲。但現實的情況,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禁而不止也就在所難免。在有些人看來,公款旅遊上不了臺面,但可以“借殼”,比如“開會”的殼、“考察”的殼、“學習”的殼。從新聞媒體的報道看,這些方面有不少案例。而符溪鎮的“化裝”公款遊,顯現出有些黨員幹部覺得“借殼”也不可靠了,於是就“化裝”、就“潛水”,弄個神不知鬼不覺。從“借殼”到“化裝”,看來還真不能低估了一些人的“創新”意識。

  “化裝”的意圖,就是希望公款旅遊不為人所知,悄悄地進行,就像諜戰劇中的臥底一般,但正應了一句話,紙包不住火。“化裝遊”還是見光了,並且受到了快速處理:書面檢查,違紀款項追繳,黨內警告,誡勉談話等。這樣的結果,怕是出乎“化裝”者的預料。

  從“化裝”到見光,再到快速處理,見光是非常關鍵的一個環節。喬裝打扮的“化裝”怎麼會見光呢?這得益於一位網友的偶然發現。這位網友在旅行社意外看到一張表格,於是上網發帖,並很快引起眾多網友關注,“化裝遊”上升為公共事件。從一名網友到眾多網友,這一事件再次證明了群眾反腐的力量;從曝光到迅速處理,也顯示了有關部門的反腐決心。如今,雖然當事人受到處理,但這一事件還不能就此了結。試想,如果沒有網友的意外發現,那些“化裝”出遊的幹部會不會露出馬腳,會不會受到處罰?

  所以在筆者看來,此次“化裝遊”暴露的意義還在於它讓我們思考,它給我們提醒:有多少公款遊經過“化裝”而不為人知?由此推而廣之,有多少“三公消費”在政府開支中“潛水”?再進一步,有多少禁令的剛性是在“化裝”中消解的?……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回答清楚,反腐敗的力度恐怕會打折扣了。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