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批判並不意味著別有用心

時間:2011-06-03 10:42   來源:中國青年報
    最近由於長江中下游旱情嚴重,有人懷疑上了三峽工程,媒體對專家意見的報道多起來。其中傾向性的專家觀點,是斷定三峽工程與大旱之間沒有任何聯繫,因為乾旱古已有之。對於那些懷疑的聲音,他們認為沒有任何根據,甚至是別有用心。他們的心情,似乎是急於制止人們的“無端懷疑”。

    撇開具三峽之爭不談,我感興趣的是,拒絕懷疑,是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一旦有懷疑,是不是一定就是別有用心?在科技領域,懷疑,不過是提出問題,提出研究課題。基於事實開展科學研究,用事實説話,才是一種真正科學的態度。

    溫家寶總理近日在中國科協大會上強調,在科技領域,要大力營造敢為人先、敢於創造、敢冒風險、敢於懷疑批判和寬容失敗的環境,鼓勵自由探索,發揚學術民主,提倡學術爭鳴。按理,專家應當樂見學術爭鳴,視持異見人士為學術諍友。但事實上,有些專家一聽到懷疑的聲音就坐不住,視之為異己和敵人,必欲鳴鼓而擊之,但求從此耳根清靜。

    這可能跟某些媒體策略有關,媒體在碰到某些爭議問題時,往往急於拿出權威結論。其實,這並不符合科學精神,因為可靠結論可能暫時沒有。他們找來的專家,多是當年參與論證、主持設計的人,其觀點當然有其傾向性,這本身就違反了傳播的平衡原則。這些專家未必著手什麼跟蹤性研究,其觀點、論據和方法很可能還是當年的舊貨,所謂權威觀點無非是老調重彈。

    這類專家及其“科學觀點”,嚴格説來,最缺的就是科學精神。記得2004年丁肇中在南京航空航太大學演講,有人問了他幾個問題:“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丁肇中連説,不知道。而我們的專家往往沉不住氣,記者電話打來,專家立馬就是一通結論,那架勢似乎科學研究已經終結了。最近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有位專家,談三峽工程,涉及水利、氣候、地質、生態諸領域,儼然是“全才”。

    專家缺乏科學精神,可能與我國的教育弊端有關。科學,在西方歷史上長期隸屬於哲學,哲學是科學的源頭,而哲學的本質是智慧,這意味著,從事科學研究的人必須具有大智慧,不能拘執于現象本身。我國教育從中學到大學,長期文理分科,很多從事科研的人不具備基本的哲學智慧,其思維往往是片面的、線性的、武斷的。食品添加劑可能對人體不直接構成危害,但其代謝物可能有;三峽工程與乾旱沒有直接因果關係,但三峽工程會不會導致生態變化,而生態導致環境變化,最後環境變化再導致乾旱呢?這種非線性聯繫,他們似乎很少想到。  

    現在總有人提議對公眾進行科普,其實對專家進行科學精神的普及,也非常必要而迫切。專家不僅需要專業知識,而且需要辯證思維,需要哲學智慧。那種以為真理在握、科學終結的專家,其實是無知的人。專家只是某一領域的專家,當專家越過專業分界,就不再是專家。這樣的專家,似乎是公共知識分子,而實際上他們又不是。其專家身份實際意義不大。(楊于澤)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