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團購房”為“超國民待遇”再添新證

時間:2011-05-30 14:00   來源:羊城晚報

    在房價高企的大背景下,公務員群體在住房領域的“團購”特權,與我們熟知的醫療、公車、退休金等優待,可以一同被視為新的“超國民待遇”。

    近日,有網友發帖爆料稱,山西省國資委以超低價格購買一批140至265平方米的豪宅,內部分配給了省國資委的領導幹部。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山西省國資委副主任崔聯會承認確有此事;他同時辯解稱,該樓盤並非經濟適用房,而是國資委直屬企業建設的住宅樓,因為是團購的商品房,所以價格便宜很正常。

    近些年,不少地方的公務部門都曾以“集資建房”和建設保障房的名義,或明或暗地為公務員群體謀求住房福利。媒體頻頻曝光,公眾質疑聲不斷,似乎使得“集資建房”已然成為難堵悠悠眾口的“過氣”說辭。長江後浪推前浪,“團購商品房”或許會成為一些公務員享受福利性住房時的新口徑———在此之前,中石化九江分公司遭遇“集資建房”質疑時,也曾辯稱那些房源屬于“團購項目”。

    這些涉事部門縱是巧舌如簧,也難掩“團購”背後集體腐敗的本質。在房價高企的大背景下,公務員群體在住房領域的“團購”特權,與我們熟知的醫療、公車、退休金等優待,可以一同被視為新的“超國民待遇”。

    自1998年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福利分房制度在名義上壽終正寢,國家有關部門也密集出臺了各種規定和政令。但是,體制內的人往往最了解制度的漏洞,所以每次禁令都會被一些部門的“化骨綿掌”輕松化解。以山西國資委“團購商品房”為例,所有的房源都出自國瑞投資有限公司,而這家房地產公司正是山西省國資委的直屬企業;該公司總經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更是直言不諱,公司建房的目的就是“為解決省國資委和省屬國有企業住房問題”。厘清這種“瞞天過海”的新策略,所謂“團購”背後的腐敗路徑已經昭然若揭。

    這種可以被特定人群“團購”的商品房之所以廉價,關鍵原因在于,有關部門將具有公共性質的土地資源劃撥給利益相關方,再通過明顯低于市場的價格將商品房納入公務員福利的范疇。這種住房領域的“超國民待遇”,變相侵吞公共資源,不僅會導致新型的社會不公,甚至還會引發尖銳的社會矛盾。從另一方面講,“團購商品房”破壞了房地產市場的交易秩序和價格體係,如果不剜除這個制度性的膿包,將不可能在真正意義上建立起統一定價的土地市場和商品房市場。

    毋庸贅言,國有土地和財政資金都是國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途是為公眾謀求公共利益。如果要為某一社會群體動用這些資源,必須合法合規合理。從法律的角度講,山西國資委的幹部從下屬企業“團購商品房”,不僅明顯違規,還涉嫌私分國有資產,理應盡快啟動司法程序。

    不患寡而患不均,政府部門既然一再主張建立健康有序的房地產市場,底線要求是拿出基本的誠意,而不是讓一部分公務員群體繼續享受“計劃經濟最後的晚餐”。誠意何來?最有說服力的舉措,當然是掌握社會權力的群體能夠做出表率,削減“超國民待遇”。否則,讓一群根本不知高房價痛楚的人來治理房地產市場亂象、解決高房價問題,無異于緣木求魚。(湯嘉琛)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