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曬賬本”要防“技術處理”

時間:2011-05-06 13:13   來源:人民日報

  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推進財政預算公開,其中,要求地方及部門比照中央做法,做好財政預算、“三公”經費等的公開,受到關注。

  公開“三公”經費,基層政府準備好了嗎?

  中央垂范、省市跟進,公開“三公”經費對基層來説,絕無推諉、拒絕之理。可基層也有難言之隱。正如一位基層幹部所言,“三公”經費公開對節約行政成本、監管專項資金等有好處,但有些經費卻很難省下來。比如縣鄉政府要去跑項目,迎來送往、宴請招待等等,難以避免。

  這讓人想起四川巴中市的白廟鄉。去年3月開始,白廟鄉政府將“三公”經費等支出“曬”在網上,列明每筆費用,包括一次花1.5元買了一本信紙,引起廣泛反響。據説白廟鄉“裸賬”後,鄉黨委書記苦苦跑了兩個月,也沒有爭取到一筆資金。所以有人稱白廟鄉為“孤本”。所幸一年之後媒體回訪,情況有了好轉,有企業準備要投資當地特産金銀花,因為在企業看來,“敢於公開自己賬本的政府,既能取信於民,也能取信于企業”。

  鄉鎮政府公開“三公”經費支出,“是一件簡單的事,卻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公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技術上並不複雜,但這麼多年來全國幾萬個鄉鎮只有白廟鄉真正做到了全部公開,可見,確實有難度。

  財政預算、“三公”經費公開,一直是熱點話題,社會呼聲很高,各級政府也嘗試破題。2007年施行的監督法,將人大對財政預算的審查監督具體化;2008年實施的政府資訊公開條例,為建設陽光政府提供了制度支撐。公開已成大勢所趨,特別是現在,中央明確要求,地方和部門只有具體落實的問題。需要防範的是,可能會有一些基層,在“如何公開”上動足腦筋,對公開的數據做“技術處理”,比如把“三公”經費調到其他支出項目裏,使公佈的數字遠遠小于實際支出。某縣前幾年搞辦公經費厲行節約,在內部公開過包括“三公”經費的數字,有的鄉上年支出了二三十萬元,卻只報了3萬元。如何確保基層政府公開的數據真實、具體、全面,是“三公”經費公開提高公信力必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的改革從整體上説是一種增量改革,用俗語概括接近“緊燒火、慢揭鍋”的意思,就是要統籌考慮改革的速度、效益與時機。基層實行“三公”經費公開,可能也需要這樣一個過程。白廟鄉的“公開後效應”證明,它可以成為“範本”。相信,隨著改革的推進,配套措施的完善,監督體制的健全,更多的基層政府能把壓力轉化為動力,讓“保密賬”變成“明白賬”,更成為“民心賬”。(馬國英)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