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溫總理的“思其始而成其終”

時間:2011-03-15 14:48   來源:人民網

和每次記者會一樣,今天的記者會,溫家寶總理仍然選用中國古語以明其志。一見面,他就引用《左傳》的句子:“出政如農工,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

思其始而成其終,對十二五開局的“兩會”而言,是非常到位的一個警句。政府工作報告與十二五規劃綱要,對中國今年乃至今後五年的大局做了細緻安排。今年兩會尤為突出的,是重點就民生涉及的諸多領域向國民做出莊嚴承諾,其中很多是用數字的指標來説話的。那麼,這些承諾能否穩穩噹噹地落地,能否保證如今被各地官員挂在嘴邊的“幸福指數”不僅僅在天上飛?這是中央政府和各級政府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

溫總理所引的句子,是説從政就像農民種地一樣,下種以後,颳風下雨,陰天陽時,無不上心,一直到最終的收成。那麼,中國目前面臨著複雜的國內外經濟政治環境,矛盾與問題交織,危機與挑戰起伏。十二五規劃的從始到終,可以説肯定會伴隨著風霜雨雪。“思其始”,是一個良好的開端,一份成功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是民眾樹立信心的開始;而“成其終”,確保總理所承諾的各項民生指標實現,才能讓民眾的信心“可持續發展”,讓幸福真正與國民結緣。

一般而言,單純經濟指標,比較容易達成,而民生指標,卻容易成了“軟柿子”。比如,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國內生産總值比重達到4%,這個目標的提出已經歷經三屆總理、長達18年,迄今仍需努力實現。溫家寶總理對此不隱諱也不推脫,他在參加江西團審議的時候,實事求是地説,這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每年教育的比重都比較大。這恐怕是我們對教育支援力度最大的8年。“但是,我還欠著一個‘賬’,我明年一定把這個‘賬’還清!”他指的“欠賬”,正是這個4%。

然而,一直以來4%的落空,是因為體制、機制改革的難以到位。總理有了承諾,但國家的財稅體制、教育經費的轉移支付關係沒能理順,各地一把手的“GDP情結”高企,把教育做成了“剩餘財政”,且政府的帳本一直打著悶包,教育投入多了還是少了,無人監督。GDP指數上不去,意味著政績的一敗塗地;而民生指數落空卻無人問責。

從本屆兩會始,很多民生指標的考核,也納入了官員問責制的範疇,比如保障房的建設。在這次記者會上,記者們的提問與總理的回答,幾乎句句不離民生。總理面色凝重,知難而不退。談及就業,稱是對政府是極大考驗,但完全有決心能夠辦好這件事情;談及物價,指通脹如老虎,不敢掉以輕心,從三方面來努力管好通脹預期;談及房價,表示要加強地方政府責任,三管齊下,最重要是政策落實;談及反腐,強調深知國之命在人心,要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監督政府;談及政績考核,表示要徹底轉變唯GDP觀念,要看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談及農民增收,細算收入增長大致有三來源……

這些問答,其誠實、具體與堅定,令人動容。

“思其始”已經毫不猶疑了。如果,把醫療、教育、社會保障、提高百姓收入等民生承諾,都如同穩定房價一般,納入問責制的範疇,讓主政官員朝乾夕惕,如履薄冰,就一定不再是好捏的軟柿子了。實施問責與公開透明,恰恰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題中應有之義。這是“成其終”、也是實現國民幸福指數與信心指數的切實保證。

思其始而成其終,誠哉斯言,善莫大焉。(李泓冰 原題:思其始而成其終 ——聽溫家寶記者會有感)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