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公民互信的“隔離墻”

時間:2011-11-09 10:44   來源:廣州日報

  昨日,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就佛山南海紅十字醫院的棄嬰事件作出批示,省衛生廳也要求在全省醫療機構中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讓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價,讓每個人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公民互信才會成為可能。

  醫患“暗戰”,患者“句句錄音”,醫生“步步簽字”,奇怪的是雙方都説是“一片愛心救孩子”;福州一八旬老人摔倒在地,“別去呀,到時他反咬你一口怎麼辦?”他人的一句提醒讓兩名欲上前扶起老人的女子縮回了手,老人躺在冰冷的馬路上度過生命最後幾分鐘;本是為低收入群體建的保障房,卻有開豪車、年收入幾百萬的家庭虛構材料,申請“分一杯羹”;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錢思進舉報自己的碩士研究生胡震,本科生畢業論文造假……“人無信不立”,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古信條,如今卻面臨著極大的挑戰。

  市場經濟的發展讓我們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然而,GDP上去了,道德卻遭遇了“滑坡”的質疑,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陷入了危機,焦躁迷茫,戒備懷疑,莫管閒事,明哲保身,“不要和陌生人説話”,成了很多人的行為要義。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發佈的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目前社會信任度正處於低值狀態。老百姓成了“老不信”,“權威聲音”被打上問號,人際關係變得緊張、冷漠。

  社會誠信陷入困境,個體心態各不相同。有明哲保身,“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路人”心態。寧願做一個麻木的“看客”,也不願主動伸出援手,哪怕是扶起一個跌倒的老人,救助一個躺在血泊中的孩子。殊不知,今天你是“路人”圍觀別人,説不定哪天你就被別的“路人”圍觀。

  有隨波逐流、別人不誠信我只好跟著不誠信的“從眾”心態。明知道衣服是假名牌,明知道影片是盜版碟,既然大家都穿在身上、看在眼中,我又何必特立獨行、與眾不同?從失信的受害者,到“知假買假販假”的施害者,心知肚明的不誠信更為可怕。

  有投機取巧、以不誠信為自己牟取私利的“博傻”心態。當假學歷者到處吹噓自己如何“成功”,當加了“瘦肉精”的豬肉更能賺錢,“誰誠信誰就是傻瓜”的“博傻”潛規則也就大行其道。守信者遭受損失,劣幣驅逐良幣,於是很多講誠信的“好人”,主動變成了“壞人”。

  馬克思説,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係的總和,任何人都不能脫離他人、社會而孤立存在,因而,互不信任的人際關係,不但丟失了個體安身立命的根本,也威脅著社會公序良俗的正常運作。不時出現的不誠信事件,改變著民眾的價值認知與行為預期,讓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渴望誠信卻又不敢踐行誠信的惡性迴圈怪圈,沉淪于“我憤怒,但我無力改變”的道德“囚徒困境”。尤其是身處一個“全民焦慮時代”,不信任的社會心理集聚後,往往會發展為群體性事件,威脅社會穩定。

  如何拆除橫亙在公眾面前的信任“隔離墻”?用良知的尖刀解剖自己的靈魂,讓失信者付出應有的代價,以制度來彌補資訊的缺失,從而在社會形成一個氛圍:至少有些東西是可信的,進而慢慢找回失去的信任。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